不同耕作措施下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其与酶活性间的关系

被引:33
作者
张英英 [1 ,2 ,3 ]
蔡立群 [1 ,2 ,4 ]
武均 [1 ,2 ]
齐鹏 [1 ,2 ]
罗珠珠 [1 ,2 ,4 ]
张仁陟 [1 ,2 ,4 ]
机构
[1] 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
[2]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 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
[4] 甘肃省节水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耕作措施;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 活性碳组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S154.2 [土壤生物化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071012 ; 0713 ;
摘要
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15年的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传统耕作(T)、免耕(NT)、免耕结合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4种不同耕作措施下不同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物酶等4种参与碳循环土壤酶,并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与土壤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0~30 cm土层,NTS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分别较T处理增加了16.3%、28.26%、41.88%、37.04%,NT、TS处理较T处理各指标也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在0~30 cm土层,NTS、TS、NT处理与T处理相比,蔗糖酶分别提高了33.84%、21.59%、25.15%,淀粉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0.90%、13.43%、12.69%,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提高了39.13%、17.39%、4.34%,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提高了7.81%、2.08%、3.65%;土壤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与各形态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蔗糖酶活性增加对有机碳积累作用最显著,有助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提高,土壤纤维素酶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过氧化物酶有利于总有机碳的积累。免耕结合秸秆覆盖是适宜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减少碳库损失的重要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田土壤碳库未来变化 [J].
张旭博 ;
孙楠 ;
徐明岗 ;
张文菊 ;
李建伟 .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23) :4648-4657
[2]  
渭北生草果园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J]. 贾曼莉,郭宏,李会科.环境科学. 2014(07)
[3]   黄土高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酶活性研究 [J].
马瑞萍 ;
安韶山 ;
党廷辉 ;
戴相林 .
土壤学报, 2014, 51 (01) :104-113
[4]   几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在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的实践 [J].
张仁陟 ;
黄高宝 ;
蔡立群 ;
罗珠珠 ;
李玲玲 ;
谢军红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 (01) :61-69
[5]   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J].
沈芳芳 ;
袁颖红 ;
樊后保 ;
刘文飞 ;
刘苑秋 .
生态学报, 2012, 32 (02) :517-527
[6]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研究进展 [J].
刘中良 ;
宇万太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02) :447-455
[7]   免耕与留茬对土壤微生物量C、N及酶活性的影响 [J].
孙建 ;
刘苗 ;
李立军 ;
刘景辉 ;
张星杰 .
生态学报, 2009, 29 (10) :5508-5515
[8]   三江平原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其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J].
万忠梅 ;
宋长春 ;
杨桂生 ;
黄靖宇 ;
王丽丽 ;
李英臣 .
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9 (02) :406-412
[9]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麦-豆轮作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J].
蔡立群 ;
齐鹏 ;
张仁陟 ;
李爱宗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 (01) :1-6
[10]   耕作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王晶 ;
张仁陟 ;
李爱宗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06) :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