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古岩溶地貌恢复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56
作者
肖笛 [1 ]
谭秀成 [1 ,2 ]
山述娇 [3 ]
陈韵骐 [1 ]
夏吉文 [4 ]
杨坚 [4 ]
周涛 [1 ]
程遥 [1 ]
机构
[1] 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石油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沉积与成藏分室
[3]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4]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蜀南气矿
关键词
古地貌恢复; 风化壳岩溶; 岩溶储层; 茅口组; 四川盆地南部;
D O 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4.10.016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P931.5 [岩溶(喀斯特)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二叠统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南部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在中二叠世末期由东吴运动引起的地层暴露和风化淋滤的影响下,茅口组海相碳酸盐岩发育了风化壳岩溶型储层,但其岩溶古地貌迄今未得到准确恢复,影响了对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分布的正确认识。本文以录井、测井及岩心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为依托,通过地层精确划分、对比以及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在茅口组顶部侵蚀面上、下地层中优选并确定了长一段顶面和茅三段底面两个全区稳定分布的、近等时的地层界面作为恢复岩溶古地貌的基准面。在分别编制研究区残余地层等厚图和印模地层等厚图的基础上,采用残余地层厚度法和印模地层厚度法,运用Surfer软件分别恢复了研究区龙潭组沉积前的岩溶古地貌和长一段沉积后茅口组顶部潜山地貌。这两种方法恢复的茅口组顶部古地貌所反映的地形起伏变化和总体格局基本一致,可以划分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3个二级地貌单元以及溶丘、残丘、丘丛、浅洼、浅谷等次一级地貌单元。指出岩溶台地主要以泸州古隆起为核心向四周展布,整体地势较平缓,山体多呈圆丘状,低矮坡缓,不发育峰丛地貌;岩溶斜坡分布于岩溶台地外围,其中的岩溶缓坡主要展布于研究区北部和东部,岩溶台地西缘则表现出岩溶陡坡地貌;岩溶盆地分布于研究区西南部的宜宾、沐川、绥江等地区,地势平坦,以平原地貌为主。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单元与大型储集空间及油气产出状况关系的分析表明,岩溶古地貌控制了岩溶型储层的发育与分布,进而控制了天然气产量的分布。指出岩溶缝洞型储层在岩溶台地和岩溶斜坡上基本同等发育,岩溶台地为重点勘探的有利区带,岩溶陡坡带则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引用
收藏
页码:1992 / 200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相与古岩溶储层特征.[D].苏中堂.成都理工大学.2008, 09
[2]   四川盆地茅口组风化壳岩溶古地貌及勘探选区 [J].
江青春 ;
胡素云 ;
汪泽成 ;
池英柳 ;
杨雨 ;
鲁卫华 ;
王海真 ;
李秋芬 .
石油学报, 2012, 33 (06) :949-960
[3]   蜀南地区茅口组古岩溶地貌与缝洞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J].
桑琴 ;
黄静 ;
程超 ;
未勇 ;
吕宗刚 ;
吴昌龙 ;
彭祚远 .
中国岩溶, 2012, (02) :212-219
[4]   塔河油田加里东中期第Ⅲ幕岩溶作用 [J].
严威 ;
王兴志 ;
张廷山 ;
丁勇 ;
刘存革 ;
吕海涛 .
石油学报, 2011, 32 (03) :411-416
[5]   蜀南地区长兴组顶部岩溶不整合的发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罗冰 ;
谭秀成 ;
李凌 ;
刘宏 ;
夏吉文 ;
杜本强 ;
刘晓光 ;
牟晓慧 .
石油学报, 2010, 31 (03) :408-414
[6]   碳酸盐岩台地多旋回沉积小层精细划分对比方法研究——以川中磨溪构造嘉二段为例附视频 [J].
谭秀成 ;
罗冰 ;
李凌 ;
罗玉宏 ;
杨金利 ;
姚晏波 ;
李俊良 ;
邹娟 ;
何秀琼 .
地层学杂志, 2008, (02) :207-212
[7]  
浅谈我国油气勘探中的古地貌恢复技术.[J].吴丽艳;陈春强;江春明;晏佳;李华;杨晓东.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 S4
[8]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古地貌研究 [J].
代金友 ;
何顺利 .
石油学报, 2005, (03) :37-39+43
[9]   断陷盆地构造坡折带形成机制及其对层序发育样式的控制 [J].
任建业 ;
陆永潮 ;
张青林 .
地球科学, 2004, (05) :596-602
[10]   中国油气田古岩溶与油气储层 [J].
陈学时 ;
易万霞 ;
卢文忠 .
沉积学报, 2004, (02) :24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