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

被引:17
作者
荣月静 [1 ,2 ]
张慧 [1 ]
赵显富 [2 ]
机构
[1]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关键词
太湖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InVEST模型;
D O I
10.15889/j.issn.1002-1302.2016.06.131
中图分类号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Q14 [生态学(生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071012 ; 0713 ;
摘要
应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中2000、2010年2期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和生物量数据,并根据《基于1∶100万世界土壤数据库(HWSD)的中国土壤数据集》计算太湖流域地区土壤碳密度、植被(地上、地下)碳密度,并分别计算2000、2010年太湖流域地区碳储量,结合土地利用变化转移情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地区近10年碳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碳储量净减少了914.80万t,其中土壤碳储量下降了1 375.66万t,主要是由于林草湿地等土地类型转换为建设用地所致;植被碳储量上升了460.86万t,主要由于林草地近10年生物量上升所致,虽然农田和建设用地向林草地转换使得植被碳储量有所上升,但土地利用转换不是植被碳储量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447 / 45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气候变暖对陆地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J].
徐满厚 ;
薛娴 .
生命科学, 2012, 24 (05) :492-500
[2]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以太湖流域和呼伦湖流域为例 [J].
魏文佳 ;
桂智凡 ;
薛滨 ;
段洪涛 ;
姚书春 ;
李相憲 .
第四纪研究, 2012, 32 (02) :327-336
[3]   基于环境一号卫星的太湖流域地表温度与地表类型的关系分析 [J].
孙俊 ;
张慧 ;
王桥 ;
沈渭寿 .
环境科学研究, 2011, 24 (11) :1291-1296
[4]   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 [J].
李海奎 ;
雷渊才 ;
曾伟生 .
林业科学, 2011, 47 (07) :7-12
[5]   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J].
张兴榆 ;
黄贤金 ;
赵小风 ;
陆汝成 ;
赖力 .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08) :1343-1353
[6]   广州森林碳储量时空演变及异质性分析 [J].
王淑君 ;
管东生 ;
黎夏 ;
宋巍巍 .
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4) :778-785
[7]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J].
方精云 ;
郭兆迪 ;
朴世龙 ;
陈安平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6) :804-812
[8]   长江流域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 [J].
丁斌 ;
顾显跃 ;
缪启龙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04) :531-536
[9]   中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J].
朴世龙 ;
方精云 ;
贺金生 ;
肖玉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4, (04) :491-498
[10]   中国近50年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J].
左洪超 ;
吕世华 ;
胡隐樵 .
高原气象, 2004, (02) :238-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