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MCC红外云图特征与天气实况异同性分析

被引:11
作者
万夫敬 [1 ,2 ]
刁秀广 [3 ]
机构
[1] 青岛市气象局
[2] 青岛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山东省气象局
关键词
超低空急流;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黑体亮温(TBB); 对流云合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5 [云];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FY-2E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环境形势及物理量场,分析了2011年8月15—16日(简称"0815MCC")山东北部和河北南部、2015年7月30—31日(简称"0730MCC")山东中部和南部地区两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产生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MCC过程,降水集中在MCC形成到成熟阶段。强降水分布都具有非对称性,主要在风暴传播方向上黑体亮温(TBB)冷中心附近及其西侧和南侧。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的强度、移向与新生单体的发展密切相关。(2)正涡度高值区、散度和垂直速度的负值中心的重叠区具有显著的动力条件,对MCC具有强"吸引力",导致明显的后向传播特征。(3)雷达VWP产品显示,有超低空急流的建立,为MCC的形成与维持提供了能量与动力条件。低层风之间的辐合切变,为新对流单体的生成提供了抬升触发机制。当相邻雷达之间的速度差迅速增大时,强降水开始。(4)"0815MCC"的-52℃冷云面积是"0730MCC"的4倍,TBB比"0730MCC"平均低10℃。"0815MCC"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更强烈,能量更集中,使风暴发展更高,云顶亮温更低;风暴顶强烈辐散将云中冰晶粒子等带到更远的高空,在红外云图上出现较大的冷云面积;同时"0815MCC"强垂直风切变将高空冰晶粒子带到云砧处造成蒸发,降低了降水效率,导致"0815MCC"过程暴雨范围和降水强度小于"0730MCC"。
引用
收藏
页码:759 / 77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西风槽与副高相互作用的暴雨过程动热力场结构特征分析 [J].
侯淑梅 ;
郭俊建 ;
张磊 ;
郑怡 ;
孙兴池 .
气象, 2017, 43 (02) :151-165
[2]   吉林省一场持续性暴雨成因及MCC特征分析 [J].
王宁 ;
王秀娟 ;
张硕 ;
云天 ;
冯旭 .
气象, 2016, 42 (07) :809-818
[3]   对流云合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J].
黄勇 ;
冯妍 ;
翟菁 .
暴雨灾害, 2016, 35 (01) :91-96
[4]   一次MCC红外云图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J].
刁秀广 ;
孟宪贵 ;
万明波 .
山东气象, 2015, 35 (02) :1-7
[5]   发生短时强降雨的对流云合并作用分析 [J].
刘裕禄 ;
邱学兴 ;
黄勇 .
暴雨灾害, 2015, 34 (01) :47-53
[6]   京津冀“7·21”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J].
张迎新 ;
李宗涛 ;
姚学祥 .
高原气象, 2015, 34 (01) :202-209
[7]   副高外围对流雨带中的对流—对称不稳定及锋生的诊断分析 [J].
王宗敏 ;
丁一汇 ;
张迎新 ;
田利庆 ;
李江波 .
大气科学, 2014, 38 (01) :133-145
[8]   “12.7.21”西南涡极端强降雨的成因分析 [J].
陈贵川 ;
谌芸 ;
张勇 ;
陈鹏 ;
王欢 ;
黎中菊 ;
刘念 ;
翟丹华 ;
龙美希 .
气象, 2013, 39 (12) :1529-1541
[9]   长江中游两次MCC过程环境流场及物理条件分析 [J].
韦惠红 ;
徐双柱 ;
郭英莲 ;
王艳杰 ;
刘希文 .
气象科技, 2013, (06) :1061-1067+1094
[10]   “12.7.22”四川暴雨的MCS特征及对短时强降雨的影响 [J].
陈永仁 ;
李跃清 .
气象, 2013, 39 (07) :848-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