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降水年型旱地小麦休闲期耕作的蓄水增产效应

被引:52
作者
孙敏
温斐斐
高志强
任爱霞
邓妍
赵维峰
赵红梅
杨珍平
郝兴宇
苗果园
机构
[1]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降水年型; 旱地小麦; 深翻和深松; 土壤水分;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明确旱地小麦通过休闲期耕作实现蓄水增产的技术途径,2009—2012年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在山西省闻喜县进行了休闲期深翻、深松或无耕作的田间试验,以明确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变化、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和深松处理播种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增加,枯水年增加63~91 mm,平水年增加41~70 mm,丰水年增加54~74 mm,尤其在枯水年和丰水年生育后期蓄水效果仍显著,休闲期土壤蓄水效率显著提高,枯水年提高147%205%。深翻和深松处理在枯水年和丰水年可促进小麦生育后期吸收300 cm土层土壤水分,使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显著提高,尤其在枯水年产量提高34%45%。在平水年,穗数、穗粒数和产量显著提高,且在平水年和丰水年深翻和深松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穗数影响最大。深翻和深松处理后降水生产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不同降水年型休闲期耕作条件下,穗数与播种至拔节期120~180 cm、拔节至开花期60~120 cm土层土壤贮水减少量关系密切,穗粒数与播种至拔节期60~120 cm土层关系密切,产量与拔节至开花期60~120 cm、开花至成熟期120~180 cm土层关系密切。总之,在本研究条件下,旱地小麦休闲期深翻或深松耕作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水,改善底墒,尤其枯水年的效果更为明显;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促进小麦向深层吸收土壤水分,优化产量构成,实现增产。在枯水年和平水年,以休闲期深翻效果较好,在丰水年以休闲期深松效果较好。
引用
收藏
页码:1459 / 146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两种气候年型下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J].
王永华 ;
王玉杰 ;
冯伟 ;
王晨阳 ;
胡卫丽 ;
轩红梅 ;
郭天财 .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 (14) :2826-2837
[2]   耕作方式对小麦开花后旗叶水势与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褚鹏飞 ;
于振文 ;
王东 ;
张永丽 ;
石玉 .
作物学报, 2012, 38 (06) :1051-1061
[3]   耕作方式对旱地小麦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J].
王红光 ;
于振文 ;
张永丽 ;
石玉 ;
王东 .
作物学报, 2012, 38 (04) :675-682
[4]  
夏闲期轮耕对小麦田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J]. 侯贤清,王维,韩清芳,贾志宽,严波,李永平,苏秦.应用生态学报. 2011(10)
[5]   黄土高原雨养区坡面土壤蓄水量时间稳定性 [J].
白一茹 ;
邵明安 .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07) :45-50
[6]   半干旱区中耕深松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J].
肖继兵 ;
孙占祥 ;
杨久廷 ;
张玉龙 ;
郑家明 ;
刘洋 .
土壤通报, 2011, 42 (03) :709-714
[7]   旱作麦田保护性耕作蓄水保墒和增产增收效应 [J].
毛红玲 ;
李军 ;
贾志宽 ;
王蕾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08) :44-51
[8]   陇东黄土旱塬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J].
张建军 ;
王勇 ;
唐小明 ;
樊廷录 ;
李尚中 ;
党翼 ;
王磊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28 (01) :247-254
[9]   半干旱区夏闲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侯贤清 ;
韩清芳 ;
贾志宽 ;
李永平 ;
杨宝平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 (05) :52-58
[10]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冬小麦旗叶衰老和籽粒产量的影响[J]. 黄明,吴金芝,李友军,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应用生态学报.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