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地块的震源机制解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解释

被引:21
作者
刘平江 [1 ]
刁桂苓 [2 ]
宁杰远 [1 ]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
[2] 河北省地震局
关键词
动力学; 川滇地块; 数值模拟; 震源机制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美国哈佛大学1977—2004年的矩心矩张量结果显示,我国川西北次级地块、滇中次级地块的西部及滇中次级地块的东部的应力场特征有明显的差别.应用滑动矢量拟合法,反演了这三个区域的应力场特征:川西北次级地块以近南北向的水平主张应力轴和西倾的主压应力轴为特征;滇中次级地块的西部以倾向北东东的主张应力轴以及近南北的水平中等主应力轴为特征;滇中次级地块的东部以南西西—北东东向的水平主张应力轴以及北北西—南南东向的水平主压应力轴为特征.有限元模拟结果清楚地显示出,川滇地块在阿萨姆楔附近受到来自印度板块的强烈挤压,随着远离阿萨姆楔,这种挤压应力逐渐衰减;同时,该地区的主张应力方向明显地形成了围绕阿萨姆楔的环线.其中,内部物质性质均匀、地表和底部边界自由、侧部边界采用GPS观测约束的弹性有限元模拟显示,在川西北次级地块,模拟结果与震源机制解结果相一致;在滇中次级地块,模拟结果所显示的图象与震源机制解观测结果有差别,不仅没有显示出与大面积的东部地区的震源机制解相一致的特征,反而显示出与该地区西部震源机制解相一致的特征.通过调节地块内部物质的弹性常数,可以实现在滇中次级地块东部部分地区出现与震源机制解观测结果相一致的图象.模拟结果显示,震源机制解所显示的与地质观测相一致的川西北次级地块以及滇中次级地块西部的应力场特征所反映的,都是该地区的全局特征,而滇中次级地块东部的应力场特征可能受地形、底部拖曳、物质性质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449 / 458+560 +56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青藏高原现代地壳运动与活动断裂带关系的模拟实验 [J].
张东宁 ;
袁松涌 ;
沈正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01) :153-162
[2]   川滇地区速度结构的区域地震波形反演研究 [J].
吴建平 ;
明跃红 ;
王椿镛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5) :1369-1376
[3]   川滇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及动力学意义 [J].
崔效锋 ;
谢富仁 ;
张红艳 .
地震学报, 2006, (05) :451-461
[4]   地震 [J].
中学生, 2005, (Z1) :116-116
[5]   地幔对流对全球岩石圈应力产生与分布的作用 [J].
王建 ;
叶正仁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3) :584-590
[6]   川滇地区应力场演化与强震间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拟 [J].
陈化然 ;
陈连旺 ;
马宏生 ;
李轶群 ;
张杰卿 ;
何巧云 ;
王建国 .
地震学报, 2004, (06) :567-575
[7]   川滇地区断层相互作用的地震活动证据及有限元模拟 [J].
王凯英 ;
马瑾 .
地震地质, 2004, (02) :259-272
[8]   用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川滇下地壳流动对上地壳的拖曳作用 [J].
朱守彪 ;
石耀霖 .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2) :232-239
[9]   川滇地区现代地壳运动速度场和活动块体模型研究 [J].
吕江宁 ;
沈正康 ;
王敏 .
地震地质, 2003, (04) :543-554
[10]  
底部水平拖曳作用下岩石圈的层间耦合[J]. 宁杰远,臧绍先,王曙光,魏荣强,梁国平.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