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加热与高原低涡和对流系统相互作用的一次个例研究

被引:39
作者
田珊儒 [1 ,2 ]
段安民 [1 ]
王子谦 [1 ]
巩远发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
[2]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
关键词
地面加热; 高原低涡; 高原对流系统; 数值模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3 [大气动力学]; P445 [中小尺度天气现象];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利用NCEP-FNL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TBB数据、CMORPH降水资料,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诊断分析并结合中尺度天气模式WRF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2012年6月下旬青藏高原一次东移对流系统的生成发展机制以及与地面加热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高原中西部地面感热加热是高原低涡生成、发展和东移的主导因子。而东移的高原低涡通过加强偏北、偏南气流形成的辐合带,进而触发高原东部对流系统的生成。同时,高原对流系统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释放也加强了东移高原低涡的强度,这表明地面加热与高原低涡和对流系统之间存在一种正反馈机制。数值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除了适当的背景环流外,高原地面潜热通量能够增强中低层大气的不稳定性,为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积累能量,造成有利于对流降水的热力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125 / 13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2012年6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J].
曹勇 .
气象, 2012, 38 (09) :1155-1160
[2]   夏季青藏高原多种地表感热通量资料的评估 [J].
竺夏英 ;
刘屹岷 ;
吴国雄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 42 (07) :1104-1112
[3]   近20年来青藏高原低涡的研究进展 [J].
陈功 ;
李国平 ;
李跃清 .
气象科技进展, 2012, (02) :6-12
[4]   近30年青藏高原中东部大气热源变化趋势:观测与再分析资料对比 [J].
王美蓉 ;
周顺武 ;
段安民 .
科学通报 , 2012, (Z1) :178-188
[5]   梅雨期青藏高原东移对流系统影响江淮流域降水的研究 [J].
傅慎明 ;
孙建华 ;
赵思雄 ;
李万莉 ;
李博 .
气象学报, 2011, 69 (04) :581-600
[6]   近10多年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附视频 [J].
王斌 ;
李跃清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1, (02) :75-80
[7]   高原低涡研究和TRMM卫星资料应用的相关进展附视频 [J].
向朔育 ;
李跃清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1, (01) :74-78
[8]   四川盆地西部暴雨对初始水汽条件敏感性的模拟研究 [J].
卢萍 ;
宇如聪 ;
周天军 .
大气科学 , 2009, (02) :241-250
[9]   地表潜热通量对四川地区降水影响的数值分析 [J].
卢萍 ;
宇如聪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 (03) :1-7
[10]   高原东部凝结潜热及其对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 [J].
李栋梁 ;
柳苗 ;
王慧 .
高原气象, 2008, (04) :71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