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M6.3级地震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分析

被引:22
作者
贺建先
王运生
罗永红
曹水合
赫子皓
机构
[1]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关键词
康定MS6.3级地震; 地形放大效应; 冷竹关沟; “半岛状”凸出山梁; 地震动响应;
D O I
10.13544/j.cnki.jeg.2015.03.003
中图分类号
P315.9 [工程地震];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芦山MS7.0地震、鲁甸MS6.5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一些学者认为地形放大效应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但目前斜坡地震动响应研究仍然缺乏大量的实测数据支撑。通过在冷竹关两岸斜坡不同部位掘进平硐并放置强震监测仪器的方法,对沟谷两岸斜坡地震动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剖面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康定地震两岸斜坡的地震动响应特征。监测数据揭示,(1)相对于康定姑咱参考站,位于右岸"半岛状"凸出山梁顶部1#监测点的水平和竖直向PGA放大系数分别达到了10.611.5、7.1,阿里亚斯强度最大,水平东西向比竖直向HVSR频比值达到11.1,卓越周期在低频部分;位于右岸山梁中部2#监测点水平和竖直向PGA放大系数分别达到了4.35.0、2.3;(2)左岸地形坡面起伏较小,记录的峰值加速度较小,仅在坡折部位5#监测点有明显的放大,水平与垂直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分别为3.04.5、2.3,各监测点频比存在多个卓越周期,其放大效应在高频段更突出;(3)近直线型斜坡内(6#及7#监测点)放大效应相对较弱,且监测洞外侧放大系数大于水平深度较大的内侧。结果表明冷竹关两岸斜坡存在明显的地形放大效应,且右岸"半岛状"凸出山脊地形较左岸中高山斜坡地形放大效应显著。对比芦山地震该剖面放大系数,揭示了背坡面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383 / 39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地形地貌对地震波放大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J].
周兴涛 ;
韩金良 ;
施凤根 ;
王昆 .
工程地质学报, 2014, 22 (06) :1211-1220
[2]   重庆小南海滑坡形成机制离散元模拟分析 [J].
申通 ;
王运生 ;
吴龙科 .
岩土力学, 2014, 35(S2) (S2) :667-675
[3]   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最大加速度记录分析 [J].
温瑞智 ;
任叶飞 ;
齐文浩 ;
卢滔 ;
杨振宇 ;
单振东 ;
汪云龙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3, 48 (05) :783-791
[4]   4·20芦山Ms7.0级地震地质灾害特征 [J].
黄润秋 ;
王运生 ;
裴向军 ;
李渝生 ;
李为乐 ;
罗永红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3, 48 (04) :581-589
[5]   “4·20”芦山地震冷竹关地震动响应监测数据分析 [J].
罗永红 ;
王运生 ;
何源 ;
高原 ;
刘哲 ;
曹文正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03) :232-241
[6]   汶川地震诱发山地斜坡震动的地形放大效应 [J].
罗永红 ;
王运生 .
山地学报, 2013, 31 (02) :200-210
[7]   多种表征强震动记录特性的参数对比分析 [J].
陈国平 ;
温留汉·黑沙 ;
王帅 .
华南地震, 2011, 31 (02) :45-53
[8]   汶川地震诱发滑坡方向效应研究 [J].
许强 ;
李为乐 .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0, 42(S1) (工程科学版) :7-14
[9]   青川县桅杆梁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研究 [J].
罗永红 ;
王运生 ;
王福海 ;
邓茜 .
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8 (01) :27-34
[10]   震源破裂方式和断层性质对近场强地震动特征的影响 [J].
张冬丽 ;
周正华 ;
陶夏新 .
西北地震学报, 2009, 31 (04) :3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