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豆、黑豆和大豆的异黄酮类成分比较

被引:27
作者
周三 [1 ]
关崎春雄 [2 ]
岳旺 [1 ]
泽聪子 [2 ]
杨志宏 [1 ]
机构
[1] 青岛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2] 北海道医疗大学药学部
关键词
野生大豆; 黑豆; 大豆; 大豆异黄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野生大豆主产于中国,古时为珍贵药材,但现代将其作药用的研究较少。以同样种植条件下收获的野生大豆、黑豆和大豆为材料,用HPLC法、凯氏定氮法和索氏残渣法分别测定其大豆异黄酮、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以此比较野生大豆、黑豆和大豆的药用价值。结果表明:12种大豆异黄酮类组分的总含量大小顺序为:野生大豆>黑豆>大豆;野生大豆和黑豆中黄豆苷和染料木苷含量特别突出,而且其相应的苷元含量也较高,大豆中则是丙二酰基化的黄豆苷和丙二酰基化的染料木苷含量特别突出,而其相应的苷元组分含量极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三种大豆的不同品种,大豆异黄酮总含量与其百粒重和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但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结果说明野生大豆的药用研究应受到重视。
引用
收藏
页码:315 / 31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盐生野大豆的异黄酮积累及其生态学意义 [J].
周三 ;
周明 ;
张硕 ;
刘占涛 ;
赵永娟 ;
余天真 ;
岳旺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7, (05) :930-936
[2]   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J].
宁海龙 ;
李文霞 ;
李文滨 ;
卢双勇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6, (03) :272-275
[3]   略论中国栽培大豆的起源 [J].
郭文韬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1) :60-69
[4]   对传统大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生理活性的评价 [J].
孔书敬 ;
殷丽君 ;
李笑梅 ;
韩知国 ;
张笑梅 .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1) :107-109
[5]   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检测大豆异黄酮含量 [J].
孙君明 ;
丁安林 ;
东惠茹 .
大豆科学, 2000, (01) :15-20
[6]   大豆异黄酮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J].
刘志胜 ;
李里特 ;
辰巳英三 .
食品工业科技, 2000, (01) :78-80
[7]   中国野生大豆(G.soja)籽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J].
徐豹 ;
徐航 ;
庄炳昌 ;
路琴华 ;
王玉民 ;
李福山 .
作物学报, 1995, (06) :733-739
[8]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概况 [J].
孙军明,丁安林,张艳,常汝镇 .
大豆科学, 1995, (02) :160-166
[9]  
食品检验与分析[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黄伟坤 编著, 1993
[10]  
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张龙翔,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