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南地区早志留世晚期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分析

被引:24
作者
朱志军 [1 ,2 ]
陈洪德 [3 ]
机构
[1] 核资源与环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东华理工大学)
[2]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关键词
川东南地区; 志留系; 小河坝组; 沉积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通过对川东南地区野外露头、大量岩心、测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早志留世晚期发育2个沉积体系组,包括3种沉积相及众多亚相、微相类型。其中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于靠近江南—雪峰山隆起的川东南—湘西地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主要发育于川南—黔北地区;陆棚沉积主要发育于宜宾—重庆一带。沉积模式显示了早志留世晚期川东南地区为受古隆起控制的局限海盆,研究区东部发育一套以碎屑岩为主的小河坝组,由于江南—雪峰山不断隆起,向研究区提供了大量物源,沉积了一套向上变粗的三角洲沉积。研究区南部受黔中隆起控制,由于黔中隆起相对稳定,在其北侧主要发育了与小河坝组同时异相的石牛栏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该新认识有助于了解川东南地区小河坝组砂体的时空展布,以及预测该区有利油气聚集区带。对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7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黔北—川东南志留系层序格架下的沉积体系演化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 [J].
朱志军 ;
陈洪德 ;
林良彪 ;
侯明才 ;
陈安清 ;
钟怡江 .
沉积学报, 2010, 28 (02) :243-253
[2]   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徐胜林 ;
陈洪德 ;
林良彪 ;
陈安清 .
中国地质, 2009, 36 (05) :1055-1064
[3]   川东南—黔中及其周边地区下组合烃源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意义 [J].
陶树 ;
汤达祯 ;
周传祎 ;
李凤 ;
李婧婧 ;
陈晓智 ;
孟昌衷 .
中国地质, 2009, 36 (02) :397-403
[4]   川东—渝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戴荔果 ;
郑荣才 ;
李爽 ;
郑超 ;
胡忠贵 .
中国地质, 2009, 36 (01) :110-119
[5]   黔中—黔东南地区下志留统沉积相 [J].
许效松 ;
刘伟 ;
周棣康 ;
王国司 ;
张海全 ;
石国山 .
古地理学报, 2009, 11 (01) :13-20
[6]   黔中隆起及其南北斜坡区天然气勘探前景 [J].
许国明 ;
王国司 ;
石国山 .
贵州地质, 2008, (02) :81-85
[7]   川西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构造演化及层序充填样式 [J].
郑荣才 ;
朱如凯 ;
翟文亮 ;
高红灿 ;
戴朝成 ;
耿威 .
中国地质, 2008, (02) :246-255
[8]   礁滩复合型气藏物质聚集分布及储层特征研究——以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为例 [J].
倪新锋 ;
陈洪德 ;
韦东晓 .
中国地质, 2007, (06) :1045-1054
[9]   中上扬子地区海相油气勘探前景 [J].
陈洪德 ;
庞林 ;
倪新锋 ;
郝毅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1) :13-18
[10]   川南下志留统石牛栏组沉积体系与岩相古地理 [J].
马东洲 ;
陈洪德 ;
朱利东 ;
林良彪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3) :22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