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07年三江平原主要农作物碳蓄积量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14
作者
徐素娟 [1 ,2 ]
刘景双 [1 ]
王洋 [1 ]
郑娜 [1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3] 不详
[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5] 不详
关键词
农作物; 碳蓄积量; 变化特征; 三江平原;
D O I
10.13448/j.cnki.jalre.2011.10.003
中图分类号
S181 [农业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农田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农作物是农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同作物的固碳能力不同,种植结构以及气候条件的变化均会导致农作物碳蓄积量发生变化。以水稻、玉米、大豆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1980年、1985年、1995年、2003年和2007年三江平原主要市(县)农作物碳蓄积量,并对碳密度与5~9月积温、降水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三江平原主要农作物碳蓄积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农作物碳蓄积总量从1980年的2.40×106t增加到2007年的2.38×107t,增加了8.9%;平均碳密度与5~9月积温呈正相关(R=0.321,p<0.05),与5~9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R=-0.345,p<0.05)。温度与降水量相比,降水对碳密度的影响更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179 / 18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青海盐湖碳源/汇功能初探 [J].
林丽 ;
曹广民 ;
徐世晓 ;
李以康 ;
张法伟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24 (08) :22-26
[2]   三北防护林体系森林碳密度及碳贮量动态 [J].
张林 ;
王礼茂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24 (08) :136-140
[3]  
太湖地区长期施肥条件下水稻-油菜轮作生态系统净碳汇效应及收益评估[J]. 李洁静,潘根兴,张旭辉,费庆华,李志鹏,周萍,郑聚锋,邱多生.应用生态学报. 2009(07)
[4]   三江平原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 [J].
王丽丽 ;
宋长春 ;
葛瑞娟 ;
宋艳宇 ;
刘德燕 .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 (06) :656-660
[5]   广州市农作物系统与大气的CO2交换 [J].
何介南 ;
康文星 ;
田徵 ;
赵仲辉 ;
田大伦 ;
邓湘雯 .
生态学报, 2009, 29 (05) :2527-2534
[6]   长江上游地区农作物碳储量估算及固碳潜力分析 [J].
张剑 ;
罗贵生 ;
王小国 ;
朱波 .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02) :402-408
[7]   川中丘陵地区近55年来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动态研究——以四川省盐亭县为例 [J].
罗怀良 .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02) :251-258
[8]   南川市三泉镇岩溶区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 [J].
罗怀良 ;
袁道先 ;
陈浩 .
中国岩溶, 2008, 27 (04) :382-387
[9]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及其价值评估 [J].
刘晓辉 ;
吕宪国 .
湿地科学, 2008, (02) :212-217
[10]   中国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时空差异 [J].
赵荣钦 ;
秦明周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7, (02) :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