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亚热带几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

被引:86
作者
王卫霞 [1 ]
史作民 [1 ]
罗达 [1 ]
刘世荣 [1 ]
卢立华 [2 ]
明安刚 [2 ]
于浩龙 [2 ]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2] 不详
关键词
人工林; 碳储量; 氮储量; 分配格局; 南亚热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我国南亚热带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碳氮储量及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体内碳的分布与器官年龄的关系不明显,而氮的分布与年龄的关系则较为密切,表现为幼嫩器官中的氮含量大于老化器官,而老化器官的C/N比值大于幼嫩器官。格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内各组分的氮含量均高于其他两种人工林生态系统,并且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在土壤表层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格木、红椎和马尾松人工林碳储量分别为236.22、267.84、200.57 t/hm2,氮储量分别为17.91、12.38、10.59 t/hm2。乔木层碳储量分别占42.57%、36.31%和40.28%,0—100 cm土壤碳储量分别占55.77%、62.52%和57.83%;氮储量则是土壤占绝对优势,分别为92.00%、93.72%和95.53%。说明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且红椎人工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925 / 93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桂西南28年生米老排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J].
明安刚 ;
贾宏炎 ;
陶怡 ;
卢立华 ;
苏建苗 ;
史作民 .
生态学杂志, 2012, 31 (05) :1050-1056
[2]  
南亚热带不同林龄红锥人工林碳贮量与碳固定特征[J]. 刘恩,王晖,刘世荣.应用生态学报. 2012(02)
[3]   南宁马占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密度与贮量 [J].
何斌 ;
刘运华 ;
余浩光 ;
秦武明 ;
韦善华 ;
蔡树威 .
林业科学, 2009, 45 (02) :6-11
[4]   广西乡土阔叶树种资源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J].
梁瑞龙 .
广西林业科学, 2007, (01) :5-9
[5]   赣中亚热带森林植被碳储量 [J].
李海涛 ;
王姗娜 ;
高鲁鹏 ;
于贵瑞 .
生态学报, 2007, (02) :693-704
[6]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养分原理 [J].
刘增文 ;
王乃江 ;
李雅素 ;
吕月玲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12) :129-134
[7]   广西大青山南亚热带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生态系统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 [J].
康冰 ;
刘世荣 ;
张广军 ;
常建国 ;
温远光 ;
马姜明 ;
郝文芳 .
生态学报, 2006, (05) :1320-1329
[8]   杉木、火力楠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C、N贮量 [J].
黄宇 ;
冯宗炜 ;
汪思龙 ;
冯兆忠 ;
张红星 ;
徐永荣 .
生态学报, 2005, (12) :3146-3154
[9]   几种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研究 [J].
李跃林 ;
胡成志 ;
张云 ;
文锦柱 .
福建林业科技, 2004, (04) :4-7
[10]   中国森林土壤氮储量估算 [J].
张春娜 ;
延晓冬 ;
杨剑虹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5) :572-575+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