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古地貌特征及综合地质模型

被引:39
作者
王建民 [1 ]
王佳媛 [2 ]
沙建怀 [3 ]
郭德郧 [3 ]
高海仁 [3 ]
聂武军 [4 ]
秦锐 [4 ]
机构
[1]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
[3]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油气勘探公司
[4] 中石化华北分公司研究院咸阳分院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风化壳; 岩溶古地貌; 综合地质模型;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1402101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密切结合勘探实际,以钻井、测井等地质资料为主要依据,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为对象,以多学科的地质理论与技术方法为指导,结合盆地构造演化,通过对奥陶系不整合侵蚀面上下地层组合情况的深入分析,把印模法与残厚法结果有机结合,深入探讨了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恢复的方法思路及其古地貌发育特征,探索了古地貌恢复的新方法——综合法,建立了解释和恢复古地貌单元属性的综合地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东部奥陶系侵蚀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层组合可以分别被划分为上薄下薄、上厚下厚、上厚下薄、上薄下厚4种基本型式以及上次厚下次薄、上次薄下次薄、上次薄下次厚、上次厚下次厚等8种子模型;相应的古地貌解释包括了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盆地3个二级古地貌单元以及残丘、台地、残台、阶坪、沟谷、浅洼、深洼等11个三级古地貌单元。岩溶高地出现于研究区西南角,分布局限;岩溶斜坡占据了研究区的大部分,其主力地貌单元为斜坡台地与斜坡阶坪;岩溶盆地位于研究区东部,其主力地貌单元为盆地浅洼。
引用
收藏
页码:409 / 41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陕北斜坡上古生界构造裂缝及其天然气成藏意义 [J].
万永平 ;
王根厚 ;
归榕 ;
李春霞 ;
银晓 ;
周进松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 (01) :28-38
[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古岩溶发育控制因素及展布 [J].
姚泾利 ;
王兰萍 ;
张庆 ;
李泽敏 ;
张加林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 (01) :56-65
[3]   碳酸盐岩油气田古岩溶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J].
夏日元 ;
唐建生 ;
邹胜章 ;
梁彬 ;
金新峰 ;
姚昕 .
地球学报, 2006, (05) :503-509
[4]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顶面演化与岩溶储层 [J].
周义军 ;
杨遂正 ;
王欣 .
石油物探, 2006, (03) :304-310+18
[5]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地貌、古沟槽模式的修正及其地质意义 [J].
何自新 ;
黄道军 ;
郑聪斌 .
海相油气地质, 2006, (02) :25-28
[6]   油气勘探中的碳酸盐岩古岩溶研究方法综述 [J].
宋来明 ;
彭仕宓 ;
穆立华 ;
李国蓉 ;
黄述旺 .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5, (03) :15-18
[7]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古地貌研究 [J].
代金友 ;
何顺利 .
石油学报, 2005, (03) :37-39+43
[8]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J].
李振宏 ;
郑聪斌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4, (06) :604-609
[9]   中国油气田古岩溶与油气储层 [J].
陈学时 ;
易万霞 ;
卢文忠 .
沉积学报, 2004, (02) :244-253
[10]   古岩溶盆地岩溶作用模式及古地貌精细刻画——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为例 [J].
拜文华 ;
吕锡敏 ;
李小军 ;
魏伟 .
现代地质, 2002, (03) :292-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