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滑脱条件下褶皱—冲断带形成制约因素研究:以川东—雪峰构造带为例

被引:25
作者
刘重庆
周建勋
郎建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多层滑脱; 隔挡式褶皱; 隔槽式褶皱; 褶皱波长; 构造演化; 形成机制; 物理模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为了研究滑脱层性质对多层滑脱变形系统构造样式及演化过程的影响,设计了3组剖面模型,针对滑脱层流变学性质及其深度对上覆地层构造变形的影响进行物理模拟研究,并结合川东—雪峰构造带褶皱-冲断带实际地质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滑脱层流变学性质影响上覆地层应变调节方向;水平累积性收缩滑脱层控制下的地层变形具有较大水平应变分量,使得应力快速、大范围传递,形成宽缓的褶皱-冲断带;高流变性滑脱层控制下的地层变形具有显著的垂向运动,形成的褶皱-冲断带狭窄且具有较大锥度;滑脱层深度影响上覆地层褶皱的波长,深层滑脱形成大波长褶皱,紧密排列组合成隔槽式褶皱;浅层滑脱易形成高陡背斜,稀疏分布组合成隔挡式褶皱;川东—雪峰构造带不同区域沉积盖层厚度、滑脱层数量、滑脱深度的差异及南东—北西向挤压应力是形成该区隔挡式、隔槽式褶皱的主控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5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基底滑脱层分布对褶皱冲断带变形影响的物理模拟研究:以塔西南西昆仑山前褶皱冲断带为例 [J].
谢会文 ;
王春阳 ;
王智斌 ;
程晓敢 ;
杜志利 ;
师骏 ;
陈汉林 ;
李康 .
高校地质学报, 2012, 18 (04) :701-710
[2]   川西北天井山构造变形特征与物理模拟 [J].
李卿 ;
李忠权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06) :665-670
[3]   九江—瑞昌地区中新生代滑脱构造研究 [J].
朱清波 ;
杨坤光 ;
程万强 .
中国地质, 2012, 39 (05) :1199-1210
[4]   龙门山重力滑脱作用形成挤压性构造的物理模拟实验 [J].
于京都 ;
李忠权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9 (03) :305-310
[5]   双层滑脱构造的物理模拟:对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的启示 [J].
于福生 ;
李定华 ;
赵进雍 ;
董长华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2, 34 (02) :15-23
[6]   塔里木盆地巴楚褶皱带构造几何学及其构造物理模拟 [J].
张波 ;
闫淑玉 ;
张仲培 ;
张进江 ;
郑亚东 ;
王晓先 ;
王盟 ;
王佳敏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8 (01) :92-104
[7]   断裂系统形成机制:来自物理模拟实验的新启示 [J].
周建勋 .
自然杂志, 2011, 33 (05) :260-265
[8]   龙门山冲断带滑脱构造变形样式 [J].
金文正 ;
万桂梅 ;
王俊鹏 ;
杨孝群 ;
白万奎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3 (05) :9-13+188
[9]   川西龙门山构造特征与油气关系 [J].
罗啸泉 ;
李书兵 ;
赵锡奎 .
石油实验地质 , 2011, (04) :384-387
[10]   龙门山中段山前带构造变形历史与物理模拟 [J].
杨长清 ;
刘树根 ;
于福生 .
矿物岩石, 2011, 31 (02) :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