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滑脱构造的物理模拟:对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的启示

被引:18
作者
于福生 [1 ]
李定华 [1 ]
赵进雍 [1 ]
董长华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综合物化探处
关键词
双层滑脱构造; 褶皱冲断带; 变形特征; 主控因素; 物理模拟; 砂箱模型; 霍尔果斯—安集海; 准噶尔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为了研究双层滑脱构造变形的主控因素,设计了3类砂箱模型,对滑脱层材料、滑脱层厚度、滑脱层黏度、上覆砂层厚度、受力边界条件等主控因素进行物理模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滑脱层材料产生的变形样式不同。以微玻璃珠组成的滑脱层主要产生前展型逆冲叠瓦式断裂构造,下部滑脱层起主控滑脱作用,上部滑脱层厚度、滑脱层之上砂层厚度越大越容易形成滑脱断层;挤压方向与受力边界间的夹角较大时,上部滑脱层容易先形成滑脱断层,其推覆体前缘水平位移较快。以不同黏度硅胶组成的滑脱层产生不同的分层滑脱构造变形样式,当下部滑脱层硅胶黏度为500~1 000Pa.s时,形成分层滑脱前展型叠瓦式构造;当硅胶黏度为2 000~2 500Pa.s时,靠近挤压端先形成背冲构造,然后在上部滑脱层形成叠瓦式构造,在下部滑脱层形成对冲三角带构造、冲起背斜构造。地震和钻井资料显示,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霍尔果斯—安集海褶皱冲断带具有双层滑脱变形特征;模拟结果认为,斜向受力边界、侏罗纪煤层以及古近纪泥岩层的分层滑脱作用是控制变形过程的主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川西坳陷孝泉—丰谷构造带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模拟 [J].
于福生 ;
王彦华 ;
李晓剑 ;
冯自成 ;
李学良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1, 33 (01) :45-53
[2]   准噶尔盆地南缘托斯台地区构造特征研究 [J].
李忠权 ;
张寿庭 ;
应丹琳 ;
李洪奎 ;
于京都 ;
甘娟娟 ;
卢忠琼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06) :593-598
[3]   前陆冲断带构造应力场与裂缝发育关系 [J].
宋勇 ;
冯建伟 ;
戴俊生 ;
刘旭 ;
卞保力 ;
李明 .
地质力学学报, 2010, 16 (03) :310-324
[4]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段渔渡地区侏罗纪叠加变形研究 [J].
武国利 ;
陈虹 ;
田密 ;
施炜 ;
高卫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0, 32 (02) :130-136+148
[5]   龙门山前缘关口断裂典型构造剖面的物理模拟实验及其变形主控因素研究 [J].
于福生 ;
张芳峰 ;
杨长清 ;
李学良 ;
冯自成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0, 34 (02) :147-158
[6]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模拟 [J].
于福生 ;
李国志 ;
杨光达 ;
马宝军 ;
陈书平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9, 33 (03) :386-395
[7]   韧性基底层黏度对褶皱-冲断带变形特征的影响——来自物理模拟的启示 [J].
周建勋 ;
郎建 ;
刘重庆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 (03) :392-398
[8]   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J].
邓洪菱 ;
张长厚 ;
李海龙 ;
邹云 .
自然科学进展, 2009, 19 (03) :285-296
[9]   川渝湘鄂薄皮构造带多层拆离滑脱系的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对构造变形样式的控制 [J].
颜丹平 ;
金哲龙 ;
张维宸 ;
刘少峰 .
地质通报, 2008, (10) :1687-1697
[10]   褶皱—冲断体系双层滑脱构造变形物理模拟实验 [J].
刘玉萍 ;
尹宏伟 ;
张洁 ;
徐士进 ;
解国爱 .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04) :42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