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颜喀拉块体东部活动块体的划分、形变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60
作者
陈长云 [1 ,2 ]
任金卫 [3 ]
孟国杰 [3 ]
杨攀新 [3 ]
熊仁伟 [3 ]
胡朝忠 [3 ]
苏小宁 [3 ]
苏建峰 [2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3]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关键词
巴颜喀拉块体; 块体划分; 块体运动; GPS速度场; 汶川地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基于活动块体的基本概念,综合对研究区内活动断裂带空间展布、地震活动性等资料的分析将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及邻区划分为巴颜喀拉块体(I)、华南块体(II)、川滇块体(III)和西秦岭块体(IV)等4个一级块体.利用GPS形变场、地球物理场等资料结合F检验法,将巴颜喀拉块体划分为阿坝(I1)、马尔康(I2)和龙门山(I3)3个次级块体,将西秦岭块体划分为岷县(IV1)和礼县(IV2)2个次级块体.利用分布在各个块体内部的GPS测站,计算各活动块体及块体边界断裂带的运动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各活动块体的整体运动包括平移和旋转运动;东昆仑断裂带、甘孜—玉树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的滑动速率明显高于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巴颜喀拉块体东部走向北西或北西西的边界断裂表现出左旋拉张的特性;走向北东的边界断裂带,除成县—太白断裂带外,均表现出右旋走滑兼挤压的活动特征.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向运动存在自西向东的速度衰减,衰减主要被龙日坝断裂带和岷江断裂带分解吸收,其中龙日坝断裂带的水平右旋分解非常明显,约为4.8±1.6mm/a,岷江断裂带的水平分解较弱.龙门山断裂带被马尔康、龙门山和岷县等次级块体分成南、中、北三段,龙门山断裂带中段上的主压应变率要明显小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上的应变率,其北西侧变形幅度从远离断裂带较大到靠近断裂带逐渐减小,表明其在震前已经积累了较高的应变能,有利于发生破裂滑动.汶川地震后,地表破裂带和余震分布揭示的断裂带运动性质自南西向北东由以逆冲运动为主,逐渐转为逆冲兼走滑的特征可能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所受主压应力方向自南西向北东的变化有关.马尔康、龙门山和岷县3个次级块体与华南块体之间较低的相对运动速度以及龙门山断裂带低应变率、强闭锁的特征都决定了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低滑动速率的运动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4125 / 4141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岷江断裂全新世古地震参数及模型[J]. 张军龙,任金卫,陈长云,付俊东.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3(S1)
[2]   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分布研究 [J].
赵静 ;
江在森 ;
武艳强 ;
刘晓霞 ;
魏文薪 ;
李强 .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 (09) :2963-2972
[3]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活动与地壳运动所反映的块体特征及其动力来源 [J].
程佳 ;
徐锡伟 ;
甘卫军 ;
马文涛 ;
陈为涛 ;
张勇 .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 (04) :1198-1212
[4]   岷江断裂带晚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来自钻孔的证据 [J].
张岳桥 ;
李海龙 ;
吴满路 ;
廖椿庭 .
地质论评, 2012, 58 (02) :215-223
[5]   东昆仑断裂带东部塔藏断裂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J].
张军龙 ;
任金卫 ;
付俊东 ;
胡朝忠 ;
熊仁伟 ;
陈长云 ;
杨攀新 .
地震, 2012, 32 (01) :1-16
[6]   巴颜喀拉块体北和东边界大地震序列的关联性与2008年汶川地震 [J].
闻学泽 ;
杜方 ;
张培震 ;
龙锋 .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 (03) :706-716
[7]   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和物性分布的分段特征 [J].
楼海 ;
王椿镛 ;
姚志祥 ;
李红谊 ;
苏伟 ;
吕智勇 .
地学前缘, 2010, 17 (05) :128-141
[8]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震间形变 [J].
杜方 ;
闻学泽 ;
张培震 ;
王庆良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11) :2729-2738
[9]   利用最小二乘配置在球面上整体解算GPS应变场的方法及应用 [J].
武艳强 ;
江在森 ;
杨国华 ;
方颖 ;
王武星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7) :1707-1714
[10]   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地壳运动与变形动态过程 [J].
江在森 ;
方颖 ;
武艳强 ;
王敏 ;
杜方 ;
平建军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50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