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活动与地壳运动所反映的块体特征及其动力来源

被引:82
作者
程佳 [1 ,2 ]
徐锡伟 [1 ]
甘卫军 [3 ]
马文涛 [1 ]
陈为涛 [3 ]
张勇 [4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3]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 中国地震局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GPS; 块体模型; 历史地震; 震源机制; 变形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裂带的活动特征和GPS资料显示的现今地壳形变场,辅以历史地震及地表破裂、震源机制解类型等资料,将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分成了11个次级块体.其中包括了西秦岭次级块体、阿坝次级块体、龙门山次级块体、藏东次级块体、雅江次级块体,香格里拉次级块体、滇中次级块体、保山次级块体、景谷次级块体、勐腊次级块体和西盟次级块体;并利用这些次级块体内的GPS站点速率计算出了这些块体现今运动情况及各块体之间断裂的滑动速率,分析认为各次级块体均受到了一种来自其相邻块体的主要应力作用而发生了旋转,其中保山次级块体、藏东次级块体、雅江次级块体、香格里拉次级块体、滇中次级块体的旋转尤为显著;同样,相邻块体之间的边界断裂带也呈现了相应的挤压或拉张活动特征,而藏东次级块体与雅江次级块体、雅江次级块体与滇中次级块体之间的挤压最为明显.利用上述结果,本文讨论了该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特征,认为刚性块体的挤出作用与重力滑塌作用并存于该区域内,下地壳"管道流"的拖曳作用是该地区刚性块体挤出作用和重力滑塌的主要原因,另外缅甸板块相对于自身的逆时针旋转作用在其北部引起的拉张作用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1198 / 1212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巴颜喀拉块体北和东边界大地震序列的关联性与2008年汶川地震 [J].
闻学泽 ;
杜方 ;
张培震 ;
龙锋 .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 (03) :706-716
[2]   龙门山构造带及汶川震源区的S波速度结构 [J].
胥颐 ;
黄润秋 ;
李志伟 ;
徐亚 ;
刘劲松 ;
刘建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329-338
[3]   震源机制解分类与川滇及邻近地区最新变形特征 [J].
马文涛 ;
徐锡伟 ;
曹忠权 ;
于贵华 ;
李海鸥 ;
徐长朋 .
地震地质, 2008, 30 (04) :926-934
[4]   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测深震相研究与地壳细结构 [J].
嘉世旭 ;
张先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5) :1431-1443
[5]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J].
张培震 ;
徐锡伟 ;
闻学泽 ;
冉勇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4) :1066-1073
[6]   安宁河断裂冕宁以北晚第四纪地表变形与强震破裂行为 [J].
冉勇康 ;
陈立春 ;
程建武 ;
宫会玲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5) :543-554
[7]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徐锡伟 ;
闻学泽 ;
陈桂华 ;
于贵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5) :529-542
[8]   基于GPS资料约束反演川滇地区主要断裂现今活动速率 [J].
王阎昭 ;
王恩宁 ;
沈正康 ;
王敏 ;
甘卫军 ;
乔学军 ;
孟国杰 ;
李铁明 ;
陶玮 ;
杨永林 ;
程佳 ;
李鹏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5) :582-597
[9]   川西地区现今垂直地壳运动研究 [J].
王庆良 ;
崔笃信 ;
王文萍 ;
张四新 ;
刘锦文 ;
史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5) :598-610
[10]   西秦岭—东昆仑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结果 [J].
张先康 ;
嘉世旭 ;
赵金仁 ;
张成科 ;
杨健 ;
王夫运 ;
张建狮 ;
刘宝峰 ;
孙国伟 ;
潘素珍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2) :43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