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测深震相研究与地壳细结构

被引:69
作者
嘉世旭
张先康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深地震测深; 震相研究; 地壳细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不同构造单元深地震测深资料震相的综合分析,利用反射率理论地震图方法对实际记录模拟计算,进一步研究东北缘区域内部不同构造单元地壳细结构.结果显示:西秦岭褶皱造山带分隔了南北不同性质的地壳结构,北侧为相对稳定的临夏—兰州新生代盆地、南侧为强烈改造的松潘—甘孜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演化过程中改造为萎缩的若尔盖高原盆地和盆地边缘褶皱造山两类不同的地壳结构;青藏高原东北缘中下地壳普遍存在以多层高低速相间、低速度结构为主的破碎松弛结构,这种特征在缝合带和造山带尤为明显,显示为地壳形变增厚、流变滑动的重要场所;结合二维速度结构及GPS研究结果,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形变及动力学过程进行了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1431 / 144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西秦岭—东昆仑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结果 [J].
张先康 ;
嘉世旭 ;
赵金仁 ;
张成科 ;
杨健 ;
王夫运 ;
张建狮 ;
刘宝峰 ;
孙国伟 ;
潘素珍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2) :439-450
[2]   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地壳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 [J].
段永红 ;
张先康 ;
刘志 ;
徐朝繁 ;
王夫运 ;
潘纪顺 ;
梁国经 .
地震学报 , 2007, (05) :483-491
[3]   青藏高原东部上地幔各向异性及相关的壳幔耦合型式 [J].
王椿镛 ;
常利军 ;
吕智勇 ;
秦嘉政 ;
苏伟 ;
Paul Silver ;
Lucy Flesch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4) :495-503
[4]   松潘地块与西秦岭造山带下地壳的性质和关系——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揭露 [J].
高锐 ;
马永生 ;
李秋生 ;
朱铉 ;
张季生 ;
王海燕 ;
李鹏武 ;
卢占武 ;
管烨 .
地质通报, 2006, (12) :1361-1367
[5]   松潘地块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成果 [J].
高锐 ;
王海燕 ;
马永生 ;
朱铉 ;
李秋生 ;
李鹏武 ;
匡朝阳 ;
卢占武 .
地球学报, 2006, (05) :411-418
[6]   川西北松潘—阿坝地区油气勘探进展与初步评价 [J].
马永生 ;
陈跃昆 ;
苏树桉 ;
杨云龙 ;
黄庆球 .
地质通报, 2006, (Z2) :1045-1049
[7]   中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研究(1958—2004) [J].
卢占武 ;
高锐 ;
李秋生 ;
管烨 ;
张季生 ;
贺日政 ;
黄立言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3) :753-770
[8]   东昆仑阿尼玛卿地区古特提斯火山作用和板块构造体系 [J].
杨经绥 ;
许志琴 ;
李海兵 ;
史仁灯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5, (05) :369-380
[9]   华北不同构造块体地壳结构及其对比研究 [J].
嘉世旭 ;
张先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3) :611-620
[10]   中国大陆构造中的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 [J].
张国伟 ;
郭安林 ;
姚安平 .
地学前缘, 2004, (03) :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