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乐业林旺金矿床构造解析及构造成矿作用

被引:18
作者
陈懋弘 [1 ,2 ]
黄庆文 [1 ]
李继贤 [3 ]
蒋柏昌 [4 ]
张长明 [5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 广西地质队
[4]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
[5] 山东金软科技有限公司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层状矿体; 构造圈闭; 构造成矿; 卡林型金矿; 广西林旺金矿;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10.03.014
中图分类号
P618.51 [金];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详细的构造解析表明,矿床构造线主要分为南北向、北东东向和北西向三组,其中造山期间形成的南北向构造线(不对称褶皱和逆冲断层)控制了矿床的基本构造格架。后碰撞造山侧向挤压期间构造应力场发生近直交的改变,一方面使造山期形成的褶皱发生重褶,形成走向北东东的叠加褶皱;另一方面导致F1的左旋-正滑运动,矿液沿着断层拉张的空间沉淀就位。矿床构造演化至少经历了同生期裂陷、造山期挤压和后碰撞造山侧向挤压等三个阶段,成矿发生在后碰撞造山侧向挤压阶段。层状矿体主要赋存于背斜构造中,在空间上与赋存于断层中的脉状矿体相连。能干性和渗透性明显不同的地层组合是形成层状矿体的岩性基础,断裂构造则是主要控制因素。泥质不透水层分别与反冲断层、背斜构造组成的构造圈闭,以及两期非共轴背斜叠加形成的构造高点则是形成厚大矿体的主要原因。林旺金矿在烂泥沟金矿与水银洞金矿之间形成了一个从脉状型式→脉状和层状之复合型式→层状型式的完整矿床型式系列。这种复合矿床型式直观地表明了层状矿体是后生热液成因矿床。
引用
收藏
页码:349 / 36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含砷黄铁矿和毒砂的矿物学研究 [J].
陈懋弘 ;
毛景文 ;
陈振宇 ;
章伟 .
矿床地质, 2009, 28 (05) :539-557
[2]   黔西南白层超基性岩墙锆石SHRIMP 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 [J].
陈懋弘 ;
章伟 ;
杨宗喜 ;
陆刚 ;
侯可军 ;
刘建辉 .
矿床地质, 2009, 28 (03) :240-250
[3]   贵州锦丰(烂泥沟)超大型金矿床构造解析及构造成矿作用 [J].
陈懋弘 ;
毛景文 ;
Phillip JUttley ;
Tony Norman ;
吴六灵 ;
郑建民 ;
秦运忠 .
矿床地质, 2007, (04) :380-396
[4]   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层控特大型金矿成矿条件与成矿模式 [J].
刘建中 ;
邓一明 ;
刘川勤 ;
张兴春 ;
夏勇 .
中国地质, 2006, (01) :169-177
[5]   浅析控矿断裂的运动学模式及动力学背景 [J].
罗孝桓 .
贵州地质, 1998, (03) :234-239
[6]   黔西南金矿“热、液、矿”同源成矿模式 [J].
何立贤 .
贵州地质, 1996, (02) :154-160
[7]   华南右江复合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 [J].
曾允孚 ;
刘文均 ;
陈洪德 ;
郑荣才 ;
张锦泉 ;
李孝全 ;
蒋廷操 .
地质学报, 1995, (02) :113-124
[8]   右江三叠纪弧后盆地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 [J].
张锦泉 ;
蒋廷操 .
南方自然资源, 1994, (02) :1-14
[9]   黔西南盘江大型多层次席状逆冲—推覆构造 [J].
索书田 ;
侯光久 ;
张明发 ;
王琨 .
中国区域地质, 1993, (03) :239-247
[10]   烂泥沟金矿区F3控矿断裂特征及构造成矿作用机理探讨 [J].
罗孝桓 .
贵州地质, 1993, (01) :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