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任研究与创新在中国

被引:40
作者
赵延东 [1 ]
廖苗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2] 不详
关键词
负责任研究与创新; 科技政策; 创新治理; 社会责任; 公众参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32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近年来,"负责任研究与创新"逐渐成为欧美科技政策研究领域的热议概念,它强调科技创新过程的伦理和社会影响,并试图通过协商参与对创新进行综合治理。我国既往科技管理体制中的科学主义、发展主义及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等特征不利于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理念的实行。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发展,社会公众、科技共同体、企业和政府针对创新社会责任的态度和行为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为负责任研究与创新在中国落地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未来该理念在中国的推行还面临着如何平衡责任与创新、加强各行动主体间的沟通合作以及推动公众参与科技治理等诸多挑战。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21]  
中国科技改革开放30年[M]. 科学出版社 , 万钢, 2008
[22]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郭颖颐, 2005
[23]  
Integrating science and society in European Framework Programmes: Trends in project-level solicitations[J] . Hannot Rodríguez,Erik Fisher,Daan Schuurbiers.Research Policy . 2013 (5)
[24]  
Real-time technology assessment[J] . David H. Guston,Daniel Sarewitz.Technology in Society . 2002 (1)
[25]   “2011’科技伦理研讨会”在京召开 [J].
张思光 .
科学与社会, 2011, 1 (04) :126-128
[26]   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以行业组织政策参与为案例 [J].
江华 ;
张建民 ;
周莹 .
社会学研究, 2011, 26 (03) :136-152+245
[27]   序言 [J].
白春礼 .
科学通报, 2011, 56 (02) :95-95
[28]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 [J].
陶鹏 ;
童星 .
南京社会科学, 2010, (08) :63-68
[29]   “中国式”邻避冲突:基于事件的分析 [J].
何艳玲 .
开放时代, 2009, (12) :102-114
[30]   关于建立我国公众参与科学技术决策制度的探讨 [J].
樊春良 ;
佟明 .
科学学研究, 2008, (05) :897-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