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基于媒体多元互动的分析路径

被引:17
作者
苗伟山 [1 ,2 ]
机构
[1]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 美国康奈尔大学
关键词
网络群体性事件; 技术决定论; 组织; 资源; 抗争; 互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网络群体性事件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已经有十多年,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路径研究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脉络和社会语境的双重梳理,本文批判性地分析了将互联网看作信息技术和组织资源这两种主流视角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拓展了杨国斌在研究中国网络行动中提出的多元互动框架,从国家、市场、社会和全球化四种力量的互动博弈出发,重点分析中国媒介生态中相对应的政府主导的宣传媒体、政府管制的商业媒体、社会化媒体以及全球化媒体的政治机会和运作逻辑。以媒体互动为框架,通过揭示不同媒体抗争背后的结构性力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49 / 64+127 +127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国家”的分化、控制网络与冲突性议题传播的机会结构 [J].
夏倩芳 ;
袁光锋 .
开放时代, 2014, (01) :190-208+8
[2]   新媒体时代社会性怨恨的传播与治理 [J].
晏荣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3, (04) :147-152
[6]   新社会运动“新”在何处——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的思考 [J].
王晓升 .
学术月刊, 2011, 43 (02) :13-21
[7]  
从英、美、澳三国主流大报对新疆“7.5事件”的报道看新闻偏见[J]. 吴世文,石义彬.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10(00)
[8]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J].
于建嵘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 (06) :114-120+160
[9]   西方集体行动理论的四种取向 [J].
冯建华 ;
周林刚 .
国外社会科学, 2008, (04) :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