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保证合同入典及其立法完善

被引:15
作者
李昊 [1 ,2 ]
邓辉 [3 ]
机构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3]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保证合同; 独立保证; 人事保证; 混合担保;
D O I
10.16224/j.cnki.cn33-1343/d.2017.06.006
中图分类号
D923.6 [合同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保证是债的担保方式之一,既具备担保债权实现的价值,也具备促进社会融资的功能。基于法律体系化和现实生活的需求,民法典应当对保证合同作出规定,将其纳入合同编分则的典型合同中。在保证合同的类型上,应以从属性保证合同为基础,并增加独立保证合同和人事保证合同,共同作为保证合同的属概念;在保证人的资格方面,不以"具备代为清偿能力"作为前提条件;在保证的方式上,以一般保证为原则、连带责任保证为例外,连带责任保证以当事人之间存在特别约定为必要,对保证的方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推定为一般保证;在混合共同担保中,明确规定担保人之间的相互追偿权;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应当分节设置从属性保证合同、独立保证合同和人事保证合同的相关规定。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75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82 条
[51]   对《民法通则》中民事能力制度的反思 [J].
李昊 .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10, (01) :92-105
[52]   论民法上的补充债务 [J].
李中原 .
法学, 2010, (03) :78-91
[53]   浅析人事保证的性质——对我国应否建立人事保证制度的法律思考 [J].
杨巍 .
法学评论, 2008, (04) :37-43
[54]  
人事保证制度研究[J]. 刘子平.私法. 2007(02)
[55]   关于保证方式的分析与思考附视频 [J].
李明发 .
人民司法, 2007, (23) :76-79
[56]   论约定保证期间——以《担保法》第25条和第26条为中心 [J].
张谷 .
中国法学, 2006, (04) :120-136
[57]   人事保证制度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J].
陈荣文 .
东南学术, 2004, (06) :159-165
[58]   论我国人事保证制度之构建 [J].
朱凡 .
法律适用, 2004, (03) :13-16
[60]   共同保证的结构形态与保证责任的承担 [J].
刘保玉 .
中国法学, 2003, (02) :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