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剥蚀量恢复技术进行构造圈闭演化研究——以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为例

被引:12
作者
李林涛 [1 ,2 ]
庞雄奇 [1 ,2 ]
熊亮 [3 ]
邓克 [1 ,2 ]
张建华 [1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3]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构造圈闭; 剥蚀量; 不整合; 须家河组; 川西坳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提出运用剥蚀量恢复技术进行构造圈闭的形成与演化研究,即通过对与构造圈闭形成密切相关的几次构造抬升所形成的不整合面进行剥蚀量恢复,可以了解不同地史时期构造圈闭的分布情况,分析它们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以川西坳陷中段为例,通过应用不同技术分别对研究区3个关键不整合面进行剥蚀量恢复,恢复结果表明,川西坳陷中段孝泉构造—新场构造—合兴场构造、大邑构造形成于安县运动;晚印支运动期鸭子河构造、马井构造形成,洛带构造开始形成;喜马拉雅运动使研究区先存构造再次强烈隆升,并催生了石泉场构造和丰谷构造。依据圈闭条件和保存条件将它们划分为4种类型。
引用
收藏
页码:441 / 44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沉积盆地剥蚀量恢复方法 [J].
袁玉松 ;
郑和荣 ;
涂伟 .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30 (06) :636-642
[2]   四川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隆升作用与天然气成藏 [J].
刘树根 ;
孙玮 ;
李智武 ;
邓宾 ;
刘顺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03) :293-300
[3]   再议四川盆地西部坳陷深盆气 [J].
叶军 .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02) :109-114+120
[4]   四川盆地三叠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潜力分析 [J].
王兰生 ;
陈盛吉 ;
杜敏 ;
张鉴 ;
谢邦华 ;
李子荣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02) :222-228
[5]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模式探讨 [J].
杨克明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6) :786-793+803
[6]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恢复地层剥蚀厚度的新方法 [J].
佟彦明 ;
宋立军 ;
曾少军 ;
程涛 ;
危宇宁 .
古地理学报, 2005, (03) :417-424
[7]   四川盆地天然气分布规律与有利勘探领域 [J].
魏国齐 ;
刘德来 ;
张林 ;
杨威 ;
金惠 ;
吴世祥 ;
沈珏红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04) :437-442
[8]   利用声波时差资料恢复剥蚀量方法研究与应用 [J].
付晓飞 ;
李兆影 ;
卢双舫 ;
付广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4, (01) :9-11+74
[9]   川西坳陷油气资源现状及勘探潜力 [J].
杨克明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04) :322-326+331
[10]   塔西南地区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研究 [J].
牟中海 ;
唐勇 ;
崔炳富 ;
肖又军 ;
王国林 .
石油学报, 2002, (01) :4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