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对待证据裁判——以张辉、张高平案为样本的分析

被引:15
作者
谢澍
机构
[1]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证据裁判原则; 证据能力; 证明力; 证明模式; 整体主义;
D O I
10.19404/j.cnki.dffx.2013.03.012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张辉、张高平案是我国"以印证为中心的整体主义证明模式"之下的又一冤案。从证据裁判原则的三层含义进行考察,本案证据链条并没有达到"确实、充分"的标准,相关证据能力存疑,根据疑罪从无原则,理应对张辉、张高平作出无罪判决。但我国"以印证为中心的整体主义证明模式"注重形式(书面)真实而非实质真实;体现线形诉讼结构的单向思维而非等腰三角诉讼结构之下的交互理性;助长"侦查中心主义",有碍发现真实。而证据裁判原则在缺乏自由心证主义之密切配合的境遇下,也显得孤立难援,甚至被束之高阁。
引用
收藏
页码:109 / 11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刑事错案及其纠错制度的证据分析 [J].
张保生 .
中国法学, 2013, (01) :90-102
[3]   以限制证据证明力为核心的新法定证据主义 [J].
陈瑞华 .
法学研究, 2012, 34 (06) :147-163
[4]   论证据相互印证规则 [J].
陈瑞华 .
法商研究, 2012, 29 (01) :112-123
[5]   冤案的成因与制度防范——以赵作海案件为样本的分析 [J].
陈永生 .
政法论坛, 2011, 29 (06) :3-23
[6]   边沁证据法学思想的当代解读 [J].
纪格非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0, 16 (06) :28-41
[8]   试论证据矛盾及矛盾分析法 [J].
龙宗智 .
中国法学, 2007, (04) :94-103
[9]   冤狱是怎样炼成的——从《窦娥冤》中的举证责任谈起 [J].
易延友 .
政法论坛, 2006, (04) :118-129
[10]   “佘祥林案”的程序法分析 [J].
陈卫东 .
中外法学, 2005, (05) :573-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