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21
作者
安静 [1 ,2 ]
邓波 [2 ]
韩建国 [2 ]
杨富裕 [2 ]
张英俊 [2 ]
历卫宏 [2 ]
机构
[1] 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2]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稳定性; 土地利用方式;
D O I
10.13817/j.cnki.cyycp.2009.02.005
中图分类号
S153.62 [];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的核心,在碳循环中起关键作用。目前构建的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模型主要有:土壤稳定性机制模型,土壤稳定模型,土壤有机质动态模型,Century模型,土壤碳饱和模型和土壤碳稳定性概念模型,这些模型都是针对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划分的。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生物,以及人为因素等。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如农田耕作、草-林-田相互转换、建植人工草地、围栏放牧、荒漠利用等对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有着不同的影响。通过对现有的土壤稳定性研究资料进行综述,以期为合理利用土壤有机碳,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以及保持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8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1]   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 [J].
陈卓 ;
史锟 .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08, (03) :58-60
[2]   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J].
李月梅 ;
曹广民 ;
徐仁海 .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14) :5951-5953+6010
[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各库大小及分解动态 [J].
陈锦盈 ;
孙波 ;
李忠佩 ;
李海鹰 ;
潘剑君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8, (01) :91-95+179
[4]   开垦草地对土壤有机碳库构成与来源的效应 [J].
王百群 ;
苏以荣 ;
吴金水 .
核农学报, 2007, (06) :618-622
[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J].
宇万太 ;
姜子绍 ;
李新宇 ;
丁怀香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2) :2760-2764
[6]   添加豆科植物对弃耕地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的影响 [J].
贾举杰 ;
李金花 ;
王刚 ;
李文金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5) :33-37
[7]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J].
王晓凌 ;
陈明灿 ;
张雷 .
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2) :28-30
[8]   高寒灌丛与珠芽蓼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J].
杜慧平 ;
展争艳 ;
李小刚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3) :91-96
[9]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表土有机碳库的影响——以太湖地区吴江市为例 [J].
侯鹏程 ;
徐向东 ;
潘根兴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2) :68-72
[10]   土地利用方式对荒漠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J].
李银科 ;
李小刚 ;
张平良 ;
尹萍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2) :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