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AR影像偏移量获取汶川地震二维形变场

被引:7
作者
刘云华
屈春燕
单新建
机构
[1]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SAR影像; 亚像素; 偏移量; 汶川地震; 地表形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本文以ALOS卫星PALSAR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强度图像偏移量方法获得的整个汶川地震地表二维形变场显示,整个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全长约240km,从西南端的虹口往北东方向一直延伸到青川县附近,在虹口及北川县城所在地为两个形变量最大区域,偏移量可达4~6m,局部更是达到了6~8m.在高川乡附近出现一斜列拉分阶区,宽约8~10km.在映秀—北川断层的地表破裂迹线南侧约12km处还有一条汉旺—白鹿次级破裂带,从漩口镇一直延伸到秀水镇,长度大约100km,在白鹿附近形变量较大,可达3~4m.另外在小鱼洞附近可见一个NW走向、长宽约10×5km、形变幅度达3~4m的连接以上两条破裂带的地表破裂带,性质为逆冲兼具左旋走滑.研究表明,利用SAR影像偏移量法能够获取近场几米量级的大形变量及客观揭示断层破裂迹线的真实形态和分段特征,可以成为野外观测、InSAR等手段的有益补充,综合以上几种观测手段,优势互补,我们可以构建更为真实的断层模型,进而对汶川地震的复杂破裂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引用
收藏
页码:3296 / 330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D-InSAR技术应用于汶川地震地表位移场的空间分析 [J].
屈春燕 ;
单新建 ;
宋小刚 ;
张桂芳 ;
张国宏 ;
郭利民 ;
刘云华 ;
韩宇飞 .
地震地质, 2010, 32 (02) :175-190
[2]   汶川Ms8.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观测与研究 [J].
单新建 ;
屈春燕 ;
宋小刚 ;
张桂芳 ;
刘云华 ;
郭利民 ;
张国宏 ;
李卫东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496-504
[3]   汶川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J].
任俊杰 ;
张世民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 28 (06) :47-52
[4]   汶川8级大地震同震破裂的特殊性及构造意义——多条平行断裂同时活动的反序型逆冲地震事件 [J].
刘静 ;
张智慧 ;
文力 ;
孙杰 ;
邢秀臣 ;
胡古月 ;
许强 ;
Paul TAPPONNIER ;
曾令森 ;
丁林 ;
刘延乐 .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707-1722
[5]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 [J].
李海兵 ;
王宗秀 ;
付小方 ;
侯立玮 ;
司家亮 ;
邱祝礼 ;
李宁 ;
吴富峣 .
中国地质, 2008, (05) :803-813
[6]  
GPS测定的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同震位移场[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10)
[7]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J].
徐锡伟 ;
闻学泽 ;
叶建青 ;
马保起 ;
陈杰 ;
周荣军 ;
何宏林 ;
田勤俭 ;
何玉林 ;
王志才 ;
孙昭民 ;
冯希杰 ;
于贵华 ;
陈立春 ;
陈桂华 ;
于慎鄂 ;
冉勇康 ;
李细光 ;
李陈侠 ;
安艳芬 .
地震地质, 2008, (03) :597-629
[8]  
Preliminary Results of Satellite Radar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for the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the 12 May 2008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J] . Linlin Ge,Kui Zhang,Alex Ng,Yusen Dong,Hsing-chung Chang,Chris Rizo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 . 2008 (1)
[9]  
Evidence for an earthquake barrier model from Mw~7.8 Kokoxili (Tibet) earthquake slip-distribution[J] . Y. Klinger,R. Michel,G.C.P. King.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6 (3)
[10]   Reducing ionospheric electron density errors in satellite radar interferometry applications [J].
Mattar, KE ;
Gray, AL .
CANADIA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2, 28 (04) :59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