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北喀斯特次生林凋落物养分归还特征

被引:22
作者
朱双燕 [1 ,2 ,3 ]
王克林 [1 ,2 ]
曾馥平 [1 ,2 ]
曾昭霞 [1 ,2 ]
宋同清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观测站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喀斯特; 次生林; 凋落物; 养分归还; 广西;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09.01.019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以桂西北喀斯特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自然恢复方式下处于同一演替序列的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3个森林群落,应用网筐收集法于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定位观测和研究了各群落的凋落物量、组成特征、季节动态变化及其N、P、K含量。结果表明,3个次生林群落年均凋落物量范围为6053.93kg·hm-2(灌丛)~6794.40kg·hm-2(藤刺灌丛),凋落物以叶占明显优势,其年变化以单峰形式出现,峰值处在9月份;凋落物中主要养分元素的含量为N>K>P,而森林养分利用效率表现为P>K>N,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的养分元素年归还总量分别为:95.41、106.09、80.62kg·hm-2(N),6.58、6.64、5.06kg·hm-2(P),18.63、19.66、14.90kg·hm-2(K);群落地表凋落物层的凋落物现存量范围为2835.23kg·hm-2(藤刺灌丛)~3349.16kg·hm-2(乔灌丛),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为1.82(灌丛)~2.37(藤刺灌丛),随着凋落物的分解养分元素的回归速度表现出K>N>P。同其他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喀斯特次生林群落的凋落物量、养分归还量较大,养分回归较迅速,具有良好的自养能力和恢复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274 / 27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滨海沙地吊丝单竹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动态研究 [J].
张梅 ;
郑郁善 .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8, (03) :4-7
[2]   密云水库流域油松水源保护林主要养分元素的生物循环 [J].
刘世海 ;
余新晓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 (03) :51-56
[3]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22年后群落特征 [J].
曾馥平 ;
彭晚霞 ;
宋同清 ;
王克林 ;
吴海勇 ;
宋希娟 ;
曾昭霞 .
生态学报, 2007, (12) :5110-5119
[4]   滇石林地质公园喀斯特山地天然林和人工林凋落物与死地被物的动态特征 [J].
吴毅 ;
刘文耀 ;
沈有信 ;
崔建武 ;
李玉辉 ;
刘伦辉 .
山地学报, 2007, (03) :317-325
[5]   绵阳官司河流域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含量及动态变化 [J].
骆宗诗 ;
向成华 ;
慕长龙 .
生态学报, 2007, (05) :1772-1781
[6]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四种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动态及养分释放 [J].
李海涛 ;
于贵瑞 ;
李家永 ;
陈永瑞 ;
梁涛 .
生态学报, 2007, (03) :898-908
[7]   万木林自然保护区2种天然林及杉木人工林凋落量及养分归还 [J].
郭剑芬 ;
陈光水 ;
钱伟 ;
杨少红 ;
杨玉盛 ;
郑群瑞 .
生态学报, 2006, (12) :4091-4098
[8]   青冈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动态 [J].
赵谷风 ;
蔡延马奔 ;
罗媛媛 ;
李铭红 ;
于明坚 .
生态学报, 2006, (10) :3286-3295
[9]   飒马场次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特征初步研究 [J].
刘曦 ;
段昌群 .
云南环境科学, 2004, (S2) :53-56
[10]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凋落物养分归还功能 [J].
魏晶 ;
吴钢 ;
邓红兵 .
生态学报, 2004, (10) :2211-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