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地貌、活动构造和下地壳流动假说附视频

被引:33
作者
刘静 [1 ]
曾令森 [2 ]
丁林 [1 ]
Tapponnier P [3 ]
Gaudemer Y [3 ]
文力 [1 ]
谢克家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3] Laboratoire de Tectonique,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关键词
青藏高原; SRTM数字高程模型; 负地形; 下地壳流动假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P931.2 [构造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0705 ; 070501 ;
摘要
利用高精度的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定量勾画出青藏高原东南缘大尺度地形地貌的特征。分析表明,高原东南缘地貌特征为"负地形",即海拔高程与地形坡度,与地形起伏度之间均为负相关关系,与高原中部的"正地形"——海拔高程或地形坡度与地形起伏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在高原东南缘,在河谷之间保留有高海拔、低起伏的残留面。这些残留面与高原内部的平坦面具相似的渐变地貌特征,从腹地的正地形逐渐变为川西的高海拔平坦面与深切河谷相间的负地形。虽然随着河流下切深度往南逐渐增加,残留面虽越来越少,但仍然可以识别,最终终止在雅砻江逆冲断裂带附近,该断裂带以南地区没有明显负地形特征。北东向展布的雅砻江逆冲断裂带对应着50~200 km宽的地形相对陡变带。综合区域新构造和构造地貌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1)雅砻江逆冲断裂带可能代表着现今正经受侵蚀改造和弱化的高原老边界,该边界以北和以南地区抬升历史不同;2)三江地区的峰值抬升期已过,目前以侵蚀为主。虽然不能排除与河流侵蚀对应的均衡反弹抬升作用,但具有真正意义的地壳增厚型的构造抬升较弱。国际上流行的高原东缘下地壳流动模式的依据之一是从高原内外流分界线到南中国海,存在一个区域上延伸数千公里的抬升前低海拔"类夷平面"的残留面。地貌特征,构造和地质综合分析都表明高原东缘不存在这样的类夷平面,不支持解释高原东缘地形演化和相应构造变形的下地壳流动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227 / 1255
页数:29
相关论文
共 52 条
[1]   青藏高原现代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古高度重建意义 [J].
许强 ;
丁林 ;
张利云 ;
杨迪 ;
蔡福龙 ;
来庆洲 ;
刘静 ;
史仁灯 .
科学通报 , 2009, (15) :2160-2168
[2]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 [J].
陈建军 ;
季建清 ;
龚俊峰 ;
庆建春 .
地质通报, 2008, (04) :491-499
[3]   长江贯通时限研究进展 [J].
范代读 ;
李从先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7, (02) :121-131
[4]   中新世以来我国季风-干旱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的生长 [J].
安芷生 ;
张培震 ;
王二七 ;
王苏民 ;
强小科 ;
李力 ;
宋友桂 ;
常宏 ;
刘晓东 ;
周卫健 ;
刘卫国 ;
曹军骥 ;
李小强 ;
沈吉 ;
刘禹 ;
艾莉 .
第四纪研究, 2006, (05) :678-693
[5]   青藏高原东部边界扩展过程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历史制约 [J].
来庆洲 ;
丁林 ;
王宏伟 ;
岳雅慧 ;
蔡福龙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09) :785-796
[6]   青藏高原腹地中新世早期古大湖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J].
吴珍汉 ;
吴中海 ;
胡道功 ;
赵逊 ;
叶培盛 .
地质通报, 2006, (07) :782-791
[7]   长江三峡阶地的年代对比法及其意义 [J].
向芳 ;
朱利东 ;
王成善 ;
李永昭 ;
杨文光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2) :162-166
[8]   莺歌海盆地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钟志洪 ;
王良书 ;
夏斌 ;
董伟良 ;
孙珍 ;
施央申 .
地质学报, 2004, (03) :302-309
[9]   川滇块体的侧向挤出问题 [J].
汪一鹏 ;
沈军 ;
王琪 ;
熊熊 .
地学前缘, 2003, (S1) :188-192
[10]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来源[J]. 徐锡伟,闻学泽,郑荣章,马文涛,宋方敏,于贵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