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方耐荫大豆的现状及前景

被引:6
作者
吴迅 [1 ,2 ]
张明荣 [2 ]
吴海英 [2 ]
黄玉碧 [1 ]
刘国林 [2 ]
杨克相 [2 ]
机构
[1] 南充农业科学研究所/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
[2]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大豆; 耐荫; 间、套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间、套作大豆种植模式作为目前南方大豆发展的新兴模式,在确保北方大豆生产,不与玉米等大宗作物争地的前提下,实现了南方大豆的发展。综述了大豆生产的重要意义、我国大豆资源情况、南方大豆种植情况、荫蔽对大豆生产的影响以及目前南方耐荫大豆种质的研究和利用情况。并认为,从DNA水平上鉴定大豆耐荫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认识和了解该类型品种耐荫性好,抗倒伏,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抗病避虫等优良特征特性的遗传本质。为研究大豆耐荫遗传机制,寻找新的耐荫标记和间、套作专用型大豆转基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48 / 150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大豆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的构建、验证与研究进展 [J].
邱丽娟 ;
李英慧 ;
关荣霞 ;
刘章雄 ;
王丽侠 ;
常汝镇 .
作物学报, 2009, 35 (04) :571-579
[2]   发展套作大豆,振兴大豆产业 [J].
杨文钰 ;
雍太文 ;
任万军 ;
樊高琼 ;
牟锦毅 ;
卢学兰 .
大豆科学, 2008, (01) :1-7
[3]   大豆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J].
邱丽娟 ;
王昌陵 ;
周国安 ;
陈受宜 ;
常汝镇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11) :2418-2436
[4]   南方丘陵地区旱地新三熟麦/玉/豆高效栽培技术 [J].
杨文钰 ;
张含彬 ;
牟锦毅 ;
任万军 ;
雍太文 ;
李兴佐 ;
陈平 ;
陈文 .
作物杂志, 2006, (05) :43-44
[5]   担起重振我国大豆产业的任务 [J].
尹宗伦 .
中国食品学报, 2006, (04) :1-5
[6]   大豆油分和蛋白性状的基因定位 [J].
张忠臣 ;
战秀玲 ;
陈庆山 ;
滕卫丽 ;
杨庆凯 ;
李文滨 .
大豆科学, 2004, (02) :81-85
[7]   荫蔽对大豆主要性状的影响及大豆耐荫性鉴定方法研究初报 [J].
陈怀珠 ;
孙祖东 ;
杨守臻 ;
李初英 ;
不详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3, (04) :80-84
[8]   中国大豆生产能力与未来供求平衡研究 [J].
刘爱民 ;
封志明 ;
阎丽珍 ;
于格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3, (04) :39-42
[9]   耐阴与不耐阴大豆茎叶性状的变异及差异比较研究 [J].
梁镇林 .
大豆科学, 2000, (01) :35-41
[10]   南方大豆间套栽培技术及利用的研究 [J].
黄志平 ;
张俊 ;
张磊 .
安徽农业科学, 1998, (04)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