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流动单元微观渗流特征研究——以华池油田长3油藏华152块为例

被引:25
作者
朱玉双 [1 ]
柳益群 [1 ]
赵继勇 [1 ]
党永潮 [2 ]
毕义君 [2 ]
郭兵 [2 ]
刘正伟 [2 ]
机构
[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
关键词
渗流特征; 驱替方式; 残余油类型; 剩余油分布; 流动单元; 真实砂岩模型; 华池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不同流动单元的真实砂岩微观孔隙模型,进行了不同流动单元微观渗流特征的试验研究,为提高油层开采效果提供科学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华池油田华152块长3储层流动单元可分为A,B,C 3类,存储性能和渗透性能由好到差依次为A,B,C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流动单元的微观渗流特征有着明显的不同,体现在流体进入次序、流体驱替方式和剩余油类型上的不同。流体总是优先进入A类流动单元,其次进入B类流动单元,C类流动单元流体进入困难,在水驱油时,注入水无法进入C类流动单元;流体驱替方式不同,A类流动单元油驱水为非活塞式,而B类和C类流动单元油驱水均为活塞式;水驱油之后剩余油类型不同,A类流动单元主要为小绕流形成的小簇状油块和厚膜状残余油,而B类流动单元主要为大绕流形成的大簇状油块和珠状、滴状残余油。不同流动单元孔隙结构和润湿性的差别是造成各流动单元不同特征的主要原因。实验研究还表明,研究区C类和B类流动单元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应加大挖潜力度。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0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河流和三角洲储层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渤海湾盆地胜坨油田为例 [J].
黄石岩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2) :167-171
[2]   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模式与剩余油分布——以辽河西部凹陷齐9—欢50区块杜家台油层为例 [J].
李红南 ;
徐怀民 ;
许宁 ;
黄石岩 .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04) :404-408
[3]   濮53块流动单元评价 [J].
尹太举 ;
张昌民 ;
王寿平 ;
李中超 ;
赵红静 .
石油学报, 2005, (05) :89-93
[4]   油层受水敏伤害时水驱油渗流特征 [J].
朱玉双 ;
曲志浩 ;
蔺方晓 ;
武平仓 ;
韩翼云 .
石油学报, 2004, (02) :59-64
[5]   储层流动单元模式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J].
李阳 .
石油学报, 2003, (03) :52-55
[6]   胜坨油田浅水浊积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研究 [J].
邓玉珍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1) :96-98
[7]   流动单元特征及其成因分类 [J].
刘吉余 ;
王建东 ;
吕靖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2, (04) :381-384
[8]   濮城油田沙三上地层基准面旋回及储层流动单元 [J].
曾大乾 ;
李中超 ;
宋国英 ;
汤军 ;
张昌民 .
石油学报, 2002, (03) :39-42+6
[9]   对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认识与建议 [J].
赵翰卿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1, (03) :8-10+74
[10]   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新进展 [J].
李凤娟 ;
刘立 ;
闫建萍 ;
于均民 ;
蔡尧忠 .
世界地质, 2001, (01)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