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2 条
两次春季强风暴天气环境场对比分析
被引:4
作者:
周后福
[1
,2
]
郑振荣
[3
]
刁秀广
[4
]
刘杰
[3
]
王华军
[5
]
机构:
[1]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 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
[3] 抚州市气象台
[4] 山东省气象台
[5] 吉安市气象台
来源:
关键词:
强风暴;
切变线;
急流;
干冷侵入;
垂直风切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两次春季强风暴天气影响系统、不稳定条件、触发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强风暴天气,都是在东北冷涡大背景、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和偏西气流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2)两次强风暴过程的近地面比湿不足12 g/kg,相对湿度在600 hPa附近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近地面的水汽通量在强对流发生地附近辐合;(3)流场分布表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强风暴发生前后垂直速度是下沉—上升—上升运动减弱的变化;(4)风暴发生前近地层温度梯度明显加强;K指数>30℃、SWEAT指数>100;(5)上层干冷空气下传侵入引发的对流不稳定层结、较强垂直风切变、能量锋区的存在、高低空急流耦合所造成的抽吸作用均有利于触发强对流天气的产生;(6)两次强风暴过程的不同点有:近地面第1次过程的湿度比第2次过程的湿度低;第1次过程的能量锋区自下而上北抬,第2次过程南撤。
引用
收藏
页码:229 / 236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