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春季强风暴天气环境场对比分析

被引:4
作者
周后福 [1 ,2 ]
郑振荣 [3 ]
刁秀广 [4 ]
刘杰 [3 ]
王华军 [5 ]
机构
[1]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 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
[3] 抚州市气象台
[4] 山东省气象台
[5] 吉安市气象台
关键词
强风暴; 切变线; 急流; 干冷侵入; 垂直风切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两次春季强风暴天气影响系统、不稳定条件、触发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强风暴天气,都是在东北冷涡大背景、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和偏西气流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2)两次强风暴过程的近地面比湿不足12 g/kg,相对湿度在600 hPa附近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近地面的水汽通量在强对流发生地附近辐合;(3)流场分布表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强风暴发生前后垂直速度是下沉—上升—上升运动减弱的变化;(4)风暴发生前近地层温度梯度明显加强;K指数>30℃、SWEAT指数>100;(5)上层干冷空气下传侵入引发的对流不稳定层结、较强垂直风切变、能量锋区的存在、高低空急流耦合所造成的抽吸作用均有利于触发强对流天气的产生;(6)两次强风暴过程的不同点有:近地面第1次过程的湿度比第2次过程的湿度低;第1次过程的能量锋区自下而上北抬,第2次过程南撤。
引用
收藏
页码:229 / 23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NCEP再分析资料在强对流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J].
王秀明 ;
俞小鼎 ;
朱禾 .
应用气象学报, 2012, 23 (02) :139-146
[2]   天津“6.25”大冰雹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 [J].
闵晶晶 ;
刘还珠 ;
曹晓钟 ;
王式功 .
应用气象学报, 2011, 22 (05) :525-536
[3]   东北低涡槽后型河南强对流过程的天气学特征分析 [J].
张一平 ;
牛淑贞 ;
席世平 ;
梁俊平 ;
宋培玲 ;
周红俊 .
暴雨灾害, 2011, 30 (03) :193-201
[4]   2008年河南黄淮地区暴雨过程个例分析 [J].
胡燕平 ;
单铁良 ;
殷广亚 ;
马月枝 ;
姬鸿丽 .
气象科学, 2009, 29 (06) :821-826
[5]   江苏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物理机制分析 [J].
谢义明 ;
解令运 ;
沙维茹 ;
胡玉玲 ;
徐莎莎 .
气象科学, 2008, (02) :212-216
[6]   2004年4月29日常德超级单体研究 [J].
廖玉芳 ;
俞小鼎 ;
唐小新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05) :579-589
[7]   2003年4月江西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J].
钱传海 ;
张金艳 ;
应冬梅 ;
林建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7, (04) :460-467
[8]   “2003.6.2”十堰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和数值模拟分析 [J].
吴涛 ;
黄锐 ;
舒防国 ;
蓝天飞 .
气象科学, 2005, (06) :629-637
[9]   双多普勒雷达反演强风暴三维风场的数值试验 [J].
何宇翔 ;
肖辉 ;
杜秉玉 ;
刘术艳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5, (04) :461-467
[10]   沈阳地区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 [J].
隋东 ;
沈桐立 ;
张涛 .
气象, 2005, (07)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