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自然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同位素证据

被引:33
作者
刘恋 [1 ,2 ]
周鑫 [2 ,3 ]
于严严 [2 ]
郭正堂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
关键词
黄土高原; C4植物相对丰度; 年均温; 年均降水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1 [植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根据黄土高原现代表土有机碳同位素(δ13CSOM)数据,结合前人关于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中期的分析结果,研究这3个特征时期C4相对生物量(C4%)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个时期黄土高原C4%均由东南(33%,25%和12%)向西北(0%)递减。10%等值线在末次间冰期大致位于交道-泾川西北、西峰东南一带;到全新世西部向南推进,大致位于交道-洛川-旬邑以西北、西峰-灵台以东南一带;而现今比全新世时期向东南推移约60km,退至黄陵以西北、彬县-延安以东南一带。全新世与末次间冰期温度和降水的不同可能是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现代C4%较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中期有较明显的降低,可能与较高的大气CO2浓度、较低的温度和干旱化有关。由于上述3个特征时期黄土高原东南地区均以C4草本植物为主,西北地区C3植物比例的增加亦为C3草本植物比例的增加。
引用
收藏
页码:506 / 51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黄土高原沟壑区干旱阳坡的地域分异特征 [J].
赵荟 ;
朱清科 ;
秦伟 ;
张英 ;
安彦川 ;
薛智德 ;
刘中奇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03) :327-334
[2]   黄土塬竖井剖面黄土-古土壤碳同位素记录特征 [J].
张普 ;
刘卫国 ;
周卫健 ;
武振坤 ;
宋少华 .
地球化学, 2008, (05) :423-429
[3]   西峰剖面午城黄土古风化强度变化与早更新世季风环境演化 [J].
周鑫 ;
郭正堂 ;
彭淑贞 ;
郝青振 ;
肖国桥 ;
葛俊逸 ;
秦利 .
第四纪研究, 2007, (04) :645-650
[4]   甘肃西峰黄土-古土壤剖面的碳酸盐与有机碳的碳同位素差值(△δ13C)的变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J].
宁有丰 ;
刘卫国 ;
安芷生 .
科学通报, 2006, (15) :1828-1832
[5]   370ka以来灵台黄土剖面元素碳记录及其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 [J].
周斌 ;
沈承德 ;
孙彦敏 ;
杨英 ;
易惟熙 .
科学通报, 2006, (10) :1211-1217
[6]   中国北方黄土区C4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 [J].
王国安 ;
韩家懋 ;
周力平 ;
熊小刚 ;
谭明 ;
吴振海 ;
彭隽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12) :1174-1179
[7]   塬堡全新世黄土剖面有机质碳同位素的气候记录 [J].
何勇 ;
秦大河 ;
任贾文 ;
李凤霞 .
地球化学, 2004, (02) :178-184
[8]   稳定碳同位素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J].
王国安 .
第四纪研究, 2003, (05) :471-484
[9]  
Glacial-Interglacial Atmospheric CO2 Change——The Glacial Burial Hypothesis[J]. Ning ZENG Department of Meteo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Center, University of Maryland, USA.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3(05)
[10]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末次盛冰期以来的C/C植物相对丰度的控制 [J].
顾兆炎 ;
刘强 ;
许冰 ;
韩家懋 ;
杨石岭 ;
丁仲礼 ;
刘东生 .
科学通报, 2003, (13) :1458-1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