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塬竖井剖面黄土-古土壤碳同位素记录特征

被引:6
作者
张普
刘卫国
周卫健
武振坤
宋少华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竖井剖面; 天然露头剖面; 黄土-古土壤; 有机碳; 碳酸盐; 碳同位素;
D O I
10.19700/j.0379-1726.2008.05.001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选取位于黄土高原中部西峰和洛川塬面中心地区,分别开挖一个竖井获得L2以来连续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的剖面,并对剖面样品的总有机碳、无机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黄土-古土壤的有机质碳同位素变化与前人对天然剖面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也注意到黄土-古土壤序列有机碳δ13Corg与无机碳酸盐δ13Ccarb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两者在统计学分析意义上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西峰塬和洛川塬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615和r=0.314,α<0.01,该结果与以往对黄土高原塬面边缘天然露头剖面获得有机碳与总碳酸盐碳同位素呈反相关趋势的结论不一致。对于这种现象的初步解释可能是:(1)来自后期的改造作用:由于黄土沟谷出露的天然剖面多发生在雨水冲刷黄土塬面所切割形成的沟谷两侧,这样天然剖面处于一个开放或半开放的环境,其表层至某一深度受外界水热环境和气体交换影响黄土中的无机碳酸盐;(2)同时黄土-古土壤竖井剖面也可能受土壤CO2分压的影响造成土壤次生碳酸盐的形成而导致同位素变化趋势的复杂性;(3)采样点区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深入研究不同地区塬面竖井剖面黄土-古土壤碳同位素组成并与相应地区的天然剖面碳同位素组成进行对比,将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黄土-古土壤碳同位素所记录的古植被和古气候变化历史。
引用
收藏
页码:423 / 42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北半球中纬度3个典型区域末次冰期以来土壤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变化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J].
饶志国 ;
朱照宇 ;
张家武 .
科学通报, 2006, (21) :2548-2554
[2]   甘肃西峰黄土-古土壤剖面的碳酸盐与有机碳的碳同位素差值(△δ13C)的变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J].
宁有丰 ;
刘卫国 ;
安芷生 .
科学通报, 2006, (15) :1828-1832
[3]   土壤有机碳同位素样品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讨论 [J].
曹蕴宁 ;
刘卫国 ;
宁有丰 ;
张庆乐 ;
王政 .
地球化学, 2005, (04) :395-404
[4]   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末次冰期和全新世有机碳同位素变化与C3/C4植被类型转换研究 [J].
饶志国 ;
陈发虎 ;
曹洁 ;
张平中 ;
张平宇 .
第四纪研究, 2005, (01) :107-114
[5]   鄱阳湖沉积物近8ka来有机质碳同位素记录及其古气候变化特征 [J].
马振兴 ;
黄俊华 ;
魏源 ;
李均辉 ;
胡超涌 .
地球化学, 2004, (03) :279-285
[6]   塬堡全新世黄土剖面有机质碳同位素的气候记录 [J].
何勇 ;
秦大河 ;
任贾文 ;
李凤霞 .
地球化学, 2004, (02) :178-184
[7]   稳定碳同位素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J].
王国安 .
第四纪研究, 2003, (05) :471-484
[8]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末次盛冰期以来的C/C植物相对丰度的控制 [J].
顾兆炎 ;
刘强 ;
许冰 ;
韩家懋 ;
杨石岭 ;
丁仲礼 ;
刘东生 .
科学通报, 2003, (13) :1458-1464
[9]   大荔黄土-古土壤序列δC值及其古环境意义 [J].
李玉梅 ;
刘东生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3, (05) :486-490
[10]   黄土高原现代土壤和古土壤有机碳同位素对植被的响应 [J].
刘卫国 ;
宁有丰 ;
安芷生 ;
鹿化煜 ;
曹蕴宁 ;
吴振海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10) :83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