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中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碳储量及其空间变化

被引:35
作者
张俊华 [1 ]
李国栋 [1 ]
南忠仁 [2 ]
肖洪浪 [3 ]
赵自胜 [1 ]
机构
[1]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2]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 空间变化; 黑河中游;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1.08.010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黑河中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碳密度、碳储量的研究表明: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AOC)、非活性有机碳(NOC)碳密度、碳储量从小到大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NOC与TOC碳密度从大到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而AOC与NOC、TOC的分布存在差异,说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三类有机碳的影响不同。经计算得到,1 m深度TOC、AOC、DOC碳库总量分别为94.72、45.12、49.60 Tg,DOC碳库占TOC碳库的比例略高于AOC占TOC碳库的比例。分析发现,引入AOC和NOC指标,更能真实反映出有机碳与影响因素间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982 / 98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西北干旱区黑河中游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变化机制研究.[D].张俊华.兰州大学.2007, 04
[2]   基于模型的农田土壤固碳潜力估算 [J].
覃章才 ;
黄耀 .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0, 40 (07) :658-676
[3]   中亚热带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J].
杨智杰 ;
崔纪超 ;
谢锦升 ;
陈光水 ;
杨玉盛 .
地理科学, 2010, 30 (03) :475-480
[4]   中亚热带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 [J].
盛浩 ;
李旭 ;
杨智杰 ;
谢锦升 ;
陈光水 ;
杨玉盛 .
地理科学, 2010, 30 (03) :446-451
[5]   黑河中游临泽绿洲农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特征 [J].
刘文杰 ;
苏永中 ;
杨荣 ;
范桂萍 ;
杨秋 .
干旱区地理, 2010, 33 (02) :170-176
[6]   农田土壤固碳措施的温室气体泄漏和净减排潜力 [J].
逯非 ;
王效科 ;
韩冰 ;
欧阳志云 ;
郑华 .
生态学报, 2009, 29 (09) :4993-5006
[7]   河西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差异研究 [J].
颉鹏 ;
蔺海明 ;
黄高宝 ;
王龙强 ;
柴强 .
草业学报, 2009, 18 (04) :224-229
[8]   黑河中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布 [J].
张俊华 ;
李国栋 ;
南忠仁 ;
肖洪浪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 (04) :66-72
[9]   中国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 [J].
韩冰 ;
王效科 ;
逯非 ;
段晓男 ;
欧阳志云 .
生态学报, 2008, (02) :612-619
[10]   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 [J].
葛全胜 ;
戴君虎 ;
何凡能 ;
潘嫄 ;
王梦麦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2) :19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