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山带北部早中生代岳阳—赤壁断褶带构造特征及变形机制研究

被引:17
作者
柏道远 [1 ]
倪艳军 [1 ]
李送文 [2 ]
马铁球 [1 ]
王先辉 [1 ]
彭云益 [1 ]
李纲 [1 ]
机构
[1]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
[2] 湖南省地勘局队
关键词
早中生代; 岳阳-赤壁断褶带; 江南造山带; 构造特征; 变形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早中生代(晚印支—早燕山期)岳阳—赤壁断褶带位于江南造山带与中扬子前陆盆地交界地带。作者对该构造带进行了地表地质调查,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构造剖面结构及构造变形动力机制。岳阳—赤壁断褶带自南而北可分为岳阳—临湘基底滑脱-逆冲带,桃花泉—肖家湾盖层滑脱褶皱带,以及赤壁—嘉鱼前陆盆地断-褶-盆构造带。岳阳—临湘基底滑脱-逆冲带自南而北依次有郭镇向斜、官山背斜、临湘倒转向斜和聂市背斜,组成隔槽式褶皱组合。褶皱轴面多向南倾,褶皱变形面为南华系盖层与冷家溪群褶皱基底间的角度不整合面和顺界面的滑脱断裂面。桃花泉—肖家湾盖层滑脱褶皱带主要发育轴面南倾倒转褶皱,褶皱波长较小,卷入地层为南华系—志留系以及上石炭统—中三叠统沉积盖层。赤壁—嘉鱼前陆盆地断-褶-盆构造带以南倾蒲圻断裂(江南断裂)为南部边界,发育T3—J2前陆盆地沉积,带内褶皱与断裂卷入地层包括沉积盖层以及T3—J2地层;南部断裂与褶皱轴面南倾,北部轴面近直立。自南西至北东,研究区内构造线走向由EW向渐变为NEE-NE向。上述构造分带及变形特征反映出自南向北的运动指向,表明岳阳—赤壁断褶带具前陆冲断带构造性质。从断裂相关褶皱理论出发,以地表构造特征为依据,厘定了岳阳—赤壁地质剖面结构并进行了变形动力机制分析,认识如下:①自南而北、自下而上的多个滑脱层及其间的南倾逆断裂或断坡(主要为江南断裂)组成近似台阶状的逆冲断裂系统,从总体上控制了构造块体的滑移、逆冲以及相应的构造格架或变形分区。②郭镇向斜为基底滑脱褶皱,官山背斜具滑脱褶皱和断裂传播褶皱双重成因,聂市背斜为断裂转折褶皱;临湘向斜为受两侧背斜控制的被动向斜,由于弯滑褶皱作用在其两翼沿不整合界面形成滑脱断裂。③岳阳—临湘基底滑脱-逆冲带隔槽式褶皱的形成主要受控于褶皱基底的滑脱和基底整体的水平压缩,其形成机制类似于肿缩式褶皱。最后讨论认为湘东北—鄂东南地区不存在大规模、长距离的逆冲推覆构造。
引用
收藏
页码:996 / 1009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湘东北新元古代花岗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 [J].
马铁球 ;
陈立新 ;
柏道远 ;
周柯军 ;
李纲 ;
王先辉 .
中国地质, 2009, 36 (01) :65-73
[2]   湘东太湖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研究 [J].
柏道远 ;
邹宾微 ;
赵龙辉 ;
李泽泓 ;
王先辉 ;
马铁球 ;
肖冬贵 ;
彭云益 .
中国地质, 2009, 36 (01) :53-64
[3]   新疆库车新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变形特征、时代和机制 [J].
李曰俊 ;
吴根耀 ;
雷刚林 ;
张敬洲 ;
王月然 ;
刘亚雷 .
地质科学, 2008, (03) :488-506
[4]   南岭中段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J].
柏道远 ;
马铁球 ;
王先辉 ;
张晓阳 ;
陈必河 .
中国地质, 2008, (03) :436-455
[5]   江汉平原区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及演化 [J].
李昌鸿 ;
刘新民 ;
付宜兴 ;
王有来 ;
郭战峰 .
地质科技情报, 2008, (02) :34-38
[6]   准南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及其与油气关系 [J].
孙自明 ;
董臣强 .
地球学报, 2007, (05) :462-468
[7]   扬子板块海相中古生界盆地的递进变形改造 [J].
丁道桂 ;
刘光祥 ;
吕俊祥 ;
潘文蕾 .
地质通报, 2007, (09) :1178-1188
[8]   中扬子区构造特征及勘探方向建议 [J].
付宜兴 ;
张萍 ;
李志祥 ;
杨振武 ;
刘新民 ;
王韶华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7, (03) :308-314
[9]   对江南-雪峰带构造属性的讨论 [J].
丁道桂 ;
郭彤楼 ;
刘运黎 ;
翟常博 .
地质通报, 2007, (07) :801-809
[10]   论江南—雪峰基底拆离式构造——南方构造问题之一 [J].
丁道桂 ;
郭彤楼 ;
胡明霞 ;
刘运黎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2) :120-12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