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被引:86
作者
李士祥 [1 ,2 ]
邓秀芹 [1 ,2 ]
庞锦莲 [1 ,2 ]
吕剑文 [1 ,2 ]
刘鑫 [1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喜山运动; 构造应力场; 裂缝; 油气成藏; 中、新生代;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10.04.023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著名的大型中生代含油气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为盆地主要含油层系,该含油层系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山三期大的构造运动。通过中、新生代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应力场分析以及构造热事件研究,结合裂缝性质、裂缝方位及裂缝中包裹体特征等,讨论了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构造运动的关系。研究认为盆地主要发育E—W向、NNE向和NE向三组区域性裂缝。其中,弱充填的NE向剪裂缝为印支期S—N向挤压环境下形成的剪裂缝,或基底断裂形成的诱导张裂缝;近E—W向展布的弱充填裂缝为燕山期NW—SE挤压环境下形成的剪切裂缝;强烈充填的NNE向张裂缝形成于喜山期NNW—SSE拉张环境。盆地中、新生代地层所经历的每一期构造运动都对盆内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控制作用。印支运动使得盆地沉积了中生界最为重要的一套烃源岩;燕山运动产生的构造热事件使烃源岩达到了生排烃高峰期,使得油气成藏大多定型于燕山期;喜山运动使油气进行大规模的运移和调整,从而使中生界上部油气的分布与基底断裂带走向相吻合。中、新生代这三期构造运动对鄂尔多斯盆地发展和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798 / 80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油藏序列特征及成因 [J].
武富礼 ;
王变阳 ;
赵靖舟 ;
刘海波 ;
李广涛 ;
陈明奇 .
石油学报, 2008, (05) :639-642
[2]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演化及其与早印支运动关系的探讨 [J].
邓秀芹 ;
蔺昉晓 ;
刘显阳 ;
庞锦莲 ;
吕剑文 ;
李士祥 ;
刘鑫 .
古地理学报, 2008, (02) :159-166
[3]   构造裂缝发育期次划分方法研究与应用——以海拉尔盆地布达特群为例 [J].
任丽华 ;
林承焰 .
沉积学报, 2007, (02) :253-260
[4]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湖盆演化及其成因分析 [J].
刘化清 ;
袁剑英 ;
李相博 ;
完颜容 ;
廖建波 .
岩性油气藏, 2007, (01) :52-56
[5]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特征及成因 [J].
曾联波 ;
李忠兴 ;
史成恩 ;
王正国 ;
赵继勇 ;
王永康 .
地质学报, 2007, (02) :174-180
[6]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J].
徐黎明 ;
周立发 ;
张义楷 ;
党犇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6, (04) :455-462
[7]   论鄂尔多斯盆地长段优质油源岩在低渗透油气成藏富集中的主导作用——强生排烃特征及机理分析 [J].
张文正 ;
杨华 ;
李剑锋 ;
马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3) :289-293
[8]   鄂尔多斯盆地埋藏演化史恢复 [J].
陈瑞银 ;
罗晓容 ;
陈占坤 ;
喻健 ;
杨飏 .
石油学报, 2006, (02) :43-47
[9]   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与鄂尔多斯盆地改造 [J].
张岳桥 ;
廖昌珍 .
中国地质, 2006, (01) :28-40
[10]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后期改造 [J].
王守则 ;
郑孟林 ;
张发 ;
索继成 .
世界地质, 2005, (04) :356-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