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1 条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被引:86
作者:
李士祥
[1
,2
]
邓秀芹
[1
,2
]
庞锦莲
[1
,2
]
吕剑文
[1
,2
]
刘鑫
[1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喜山运动;
构造应力场;
裂缝;
油气成藏;
中、新生代;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10.04.023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著名的大型中生代含油气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为盆地主要含油层系,该含油层系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山三期大的构造运动。通过中、新生代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应力场分析以及构造热事件研究,结合裂缝性质、裂缝方位及裂缝中包裹体特征等,讨论了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构造运动的关系。研究认为盆地主要发育E—W向、NNE向和NE向三组区域性裂缝。其中,弱充填的NE向剪裂缝为印支期S—N向挤压环境下形成的剪裂缝,或基底断裂形成的诱导张裂缝;近E—W向展布的弱充填裂缝为燕山期NW—SE挤压环境下形成的剪切裂缝;强烈充填的NNE向张裂缝形成于喜山期NNW—SSE拉张环境。盆地中、新生代地层所经历的每一期构造运动都对盆内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控制作用。印支运动使得盆地沉积了中生界最为重要的一套烃源岩;燕山运动产生的构造热事件使烃源岩达到了生排烃高峰期,使得油气成藏大多定型于燕山期;喜山运动使油气进行大规模的运移和调整,从而使中生界上部油气的分布与基底断裂带走向相吻合。中、新生代这三期构造运动对鄂尔多斯盆地发展和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798 / 807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