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油气藏破坏的油气显示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10
作者
霍志鹏 [1 ,2 ]
庞雄奇 [1 ,2 ]
杜宜静 [3 ]
沈卫兵 [1 ,2 ]
姜涛 [1 ,2 ]
郭丰涛 [1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2]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关键词
构造运动; 稠变作用; 油气显示; 油气藏破坏; 含油气盆地;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油气显示可以为发现与其相关的残留油气藏或次生油气藏提供重要的线索。通过野外调查、地质分析和文献调研,系统研究了各类油气显示在中国各盆地或地区的分布,探讨了油气显示的成因机制,并分析了其石油地质意义。研究表明,按油气藏破坏的程度,油气显示可分为轻度破坏型、严重破坏型和完全破坏型3类。这3类油气显示在中国各盆地或地区广泛分布。其中,油苗、气苗和泥火山等轻度破坏型油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南方;稠油等严重破坏型油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东部;天然沥青、沥青砂和地蜡等完全破坏型油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南方。按照油气藏破坏的次数和程度,油气显示可分为直接破坏成因和二次破坏成因。直接破坏成因的油气显示包括地表油苗、气苗和泥火山,它们的形成主要受强烈构造运动、频繁地震和快速沉积等因素影响,按照出露地表的方式可细分为断裂通天型、隆升剥蚀型、底辟刺穿型和不整合面露地型4种类型。二次破坏成因的油气显示包括地表和地下的稠油、天然沥青、沥青砂和地蜡,其显著特征是油气发生直接破坏后又发生了水洗、氧化、生物降解等稠变作用,它们常具有共生或过渡的关系。在勘探早期,轻度破坏型或位于活动冲断带和底辟构造上的油气显示对地下油气藏的指导意义更大。各种破坏作用在破坏油气藏形成各种油气显示的同时,有时也可对油气的再分配和保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保存条件是在油气显示发育区寻找油气藏的关键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421 / 43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油砂山传奇 [J].
海平 .
石油政工研究, 2013, (01) :80-81
[2]   中国油砂资源分布及勘探开发前景 [J].
薛成 ;
冯乔 ;
田华 .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04) :348-350
[3]   四川盆地奥陶系油气勘探前景 [J].
黄文明 ;
刘树根 ;
马文辛 ;
王国芝 ;
张长俊 ;
曾祥亮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 32 (03) :461-473
[4]   泥火山的全球分布和研究进展 [J].
黄华谷 ;
邸鹏飞 ;
陈多福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1, 30 (02) :189-197
[5]   中国南方海相油气藏破坏类型及其时空分布 [J].
李双建 ;
高波 ;
沃玉进 ;
周雁 ;
袁玉松 .
石油实验地质, 2011, (01) :43-49+55
[6]  
Classification of Complex Reservoirs in Superimposed Basins of Western China[J]. PANG Xiongqi~(1,2,*),ZHOU Xinyuan~3,LIN Changsong~4,HUO Zhipeng~(1,2), LUO Xiaorong~5 and PANG Hong~(1,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 and Prospect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Beijing 102249 2 Basin and Reservoir Research Center,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Beijing 102249 3 PetroChina Tarim Oilfield Company,Korla,Xinjiang 841000 4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
[7]   楚雄盆地洒芷古油藏成藏与破坏主控因素 [J].
彭金宁 ;
刘光祥 ;
吕俊祥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6) :768-772
[8]   中国油砂矿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及前景 [J].
刘人和 ;
王红岩 ;
王广俊 ;
拜文华 ;
赵群 .
天然气工业, 2009, 29 (09) :126-128+148
[9]   准噶尔盆地黑油山地区油砂成矿模式及分布 [J].
赵群 ;
王红岩 ;
刘人和 ;
拜文华 ;
张晓伟 ;
杨慎 .
天然气工业, 2008, 28 (12) :117-120+150
[10]  
泥火山的形成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 范卫平,郑雷清,龚建华,刘玉香.吐哈油气.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