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10
作者
徐方建 [1 ,2 ,3 ]
李安春 [1 ]
李铁刚 [1 ]
万世明 [1 ]
陈世悦 [2 ]
操应长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粒度; 沉积环境; 古气候; 东海内陆架;
D O I
10.19700/j.0379-1726.2010.03.004
中图分类号
P595 [元素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尝试对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蕴含的古环境、古气候信息进行探讨。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沉积中心附近的EC2005孔岩性、粒度、常量元素、矿物以及AMS14C测年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东海内陆架沉积物不同常量元素与TiO2的比值具有不同的环境、气候意义,SiO2、Na2O与TiO2的比值可以用来反映沉积水动力条件的强弱,Al2O3、Fe2O3、MgO、K2O、MnO以及下部湖相沉积层中的CaO、P2O5与TiO2的比值则主要反映了沉积物源区的变化以及与风化程度相关的源区气候变化。(2)研究区自17.3kaBP以来沉积环境经历了剧烈变化,岩芯底部60.20m至41.00m(17.3~13.1kaBP)为湖泊三角洲沉积序列,海水自13.1kaBP开始侵入研究区,形成了41.00m的海相沉积地层。自12.3kaBP研究区受到沿岸流影响,7.3kaBP以来稳定的泥质沉积体开始形成。(3)自末次冰消期初期至末期,气候总体向暖湿方向发展,新仙女木事件、8.2ka冷事件在本孔中有明显的记录,显示出全球性重要气候事件在中纬度浅海陆架海域的区域性响应。
引用
收藏
页码:240 / 25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东海内陆架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意义 [J].
徐方建 ;
李安春 ;
徐兆凯 ;
肖尚斌 ;
万世明 ;
刘建国 .
中国稀土学报, 2009, 27 (04) :574-582
[2]   东海内陆架陆源物质矿物组成对粒度和地球化学成分的制约 [J].
徐方建 ;
李安春 ;
万世明 ;
刘建国 ;
徐兆凯 ;
肖尚斌 ;
王金丽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9, 34 (04) :613-622
[3]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全新世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地质意义 [J].
徐方建 ;
李安春 ;
万世明 ;
刘建国 ;
王宏娜 ;
周菲凡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9, 31 (03) :95-102
[4]   南黄海NT1孔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与物源判别 [J].
蓝先洪 ;
张宪军 ;
赵广涛 ;
张志珣 .
地球化学, 2009, 38 (02) :123-132
[5]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古环境演化 [J].
徐方建 ;
李安春 ;
肖尚斌 ;
万世明 ;
刘建国 ;
张永超 .
沉积学报, 2009, 27 (01) :118-127
[6]   中国边缘海陆源沉积物粒度与矿物组成的关系 [J].
徐方建 ;
万世明 ;
李安春 ;
刘建国 ;
王金丽 .
自然科学进展, 2008, (11) :1271-1278
[7]   全新世渤海泥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J].
刘建国 ;
李安春 ;
陈木宏 ;
徐方建 .
地球化学, 2007, (06) :559-568
[8]   济州岛西南泥质区近2300a来环境敏感粒度组分记录的东亚冬季风变化 [J].
向荣 ;
杨作升 ;
YSaito ;
郭志刚 ;
范德江 ;
李云海 ;
肖尚斌 ;
石学法 ;
陈木宏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07) :654-662
[9]   东海陆架EA01孔沉积物常微量元素变化及其意义 [J].
熊应乾 ;
刘振夏 ;
杜德文 ;
余华 ;
李双林 .
沉积学报, 2006, (03) :356-364
[10]   近2ka来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J].
肖尚斌 ;
李安春 ;
蒋富清 ;
徐方建 ;
郑范 ;
陈忠 .
地球化学, 2005, (06) :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