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秦岭麻池河乡和沙河湾花岗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组成

被引:17
作者
刘春花 [1 ,2 ]
吴才来 [1 ,2 ]
郜源红 [1 ,2 ]
雷敏 [1 ,2 ]
秦海鹏 [1 ,2 ]
李名则 [1 ,2 ]
机构
[1]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花岗岩类; 锆石U-Pb定年; Lu-Hf同位素; 秦岭; 沙河湾; 麻池河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麻池河乡和沙河湾花岗岩体位于商丹断裂南侧。锆石的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表明,麻池河乡花岗岩岩浆结晶年龄为(490.8±2.9)Ma(加里东期早奥陶世);沙河湾石英二长岩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240.6±1.5)228.2±1.5Ma(印支期中三叠世)。麻池河乡花岗岩锆石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759~1 096Ma。沙河湾石英二长岩tDM2为891~1 516Ma。麻池河乡花岗岩源岩为新元古代和中元古代亏损地幔物质。沙河湾石英二长岩的源岩主要为中元古代壳幔混合物质,还含有少量新元古代壳幔物质。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秦岭洋壳向北俯冲于北秦岭地块之下,俯冲的洋壳和上覆地幔相互作用产生的杂化熔液通过结晶分异形成麻池河乡花岗岩。沙河湾岩体经历了至少两期地质事件,时间跨度为(240.6±1.5)228.2±1.5Ma和214~197Ma。约250Ma勉略洋闭合之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在秦岭地区发生碰撞,导致扬子陆块俯冲至南秦岭地块之下并发生小规模的部分熔融形成早—中三叠世((240.6±1.5)228.2±1.5Ma)花岗岩类。约220Ma碰撞结束后,板片断离诱发软流圈物质上涌,同时俯冲陆壳开始折返,在地幔热和构造减压的条件下,俯冲陆壳及上覆岩石圈地幔发生广泛的部分熔融,形成不同程度具埃达克岩质地球化学特征的晚三叠世(214~197Ma)花岗岩类及伴生的镁铁质暗色包体。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56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51 条
[11]   陕西柞水地区小茅岭复式岩体东段LA-ICP-MS锆石U-Pb定年 [J].
刘仁燕 ;
牛宝贵 ;
和政军 ;
任纪舜 .
地质通报, 2011, 30(Z1) (Z1) :448-460
[12]   华北克拉通南缘蓝田和牧护关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J].
丁丽雪 ;
马昌前 ;
李建威 ;
王连训 ;
陈玲 ;
佘振兵 .
地球化学, 2010, 39 (05) :401-413
[13]   南秦岭地体东江口花岗岩及其基性包体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 [J].
弓虎军 ;
朱赖民 ;
孙博亚 ;
李犇 ;
郭波 ;
王建其 .
岩石学报, 2009, 25 (11) :3029-3042
[14]   西秦岭光头山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J].
吴峰辉 ;
刘树文 ;
李秋根 ;
王宗起 ;
苏犁 ;
杨恺 ;
张帆 ;
闫全人 ;
闫臻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 (05) :811-818
[15]   北秦岭古生代花岗岩组合、岩浆时空演变及其对造山作用的启示 [J].
王涛 ;
王晓霞 ;
田伟 ;
张成立 ;
李伍平 ;
李舢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7) :949-971
[16]   东秦岭沙河湾岩体成因——来自锆石U-Pb定年及其Hf同位素的证据 [J].
张成立 ;
王晓霞 ;
王涛 ;
戴梦宁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 (03) :453-465
[17]   西秦岭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和Pb-Sr-Nd同位素组成对基底性质及其构造属性的限制 [J].
张宏飞 ;
靳兰兰 ;
张利 ;
Nigel Harris ;
周炼 ;
胡圣虹 ;
张本仁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10) :10-22
[18]   南秦岭张家坝岩体和新院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J].
晏云翔 ;
张成立 .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3) :425-433
[19]   南秦岭勉略带北光头山花岗岩体群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J].
张成立 ;
张国伟 ;
晏云翔 ;
王煜 .
岩石学报, 2005, (03) :711-720
[20]   秦岭环斑结构花岗岩中暗色包体的岩浆混合成因及岩石学意义——元素和Nd、Sr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J].
王晓霞 ;
王涛 ;
Ilmari Happala ;
卢欣祥 .
岩石学报, 2005, (03) :93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