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固凹陷大柳泉构造带油气藏形成与成藏模式

被引:10
作者
田然 [1 ]
田建章 [2 ]
于炳松 [1 ]
牛素莉 [2 ]
吴德彬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
[2]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
[3] 中国石油科技管理部
关键词
大柳泉构造带; 构造特征; 断层控藏; 圈闭; 成藏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柳泉构造带是廊固凹陷的中央隆起带,由于其构造运动强烈,断裂活动多样,油气成藏十分复杂。基于二次采集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运用钻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成果,系统开展了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研究表明,该区沙三中、下亚段暗色泥岩是主力烃源岩,固安—旧州鼻状构造和柳泉—曹家务塌陷背斜为有利聚油构造区,一、二级断层控源,三、四级断层控藏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论述了侧生旁储—远源供烃—构造控藏、下生上储—混源供烃—断层控藏和自生自储—近源供烃—地层不整合控藏等3种成藏模式的形成机制、油气聚集特征和分布规律,指出了勘探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0+153 +15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油气成藏理论的研究进展及思考 [J].
张海玥 ;
侯读杰 .
特种油气藏, 2014, 21 (02) :1-7+151
[2]   济阳坳陷断层聚集带划分及断块油藏分布规律 [J].
黄超 .
特种油气藏, 2013, 20 (06) :59-62+144
[3]   廊固凹陷烃源岩精细评价研究及应用 [J].
金凤鸣 ;
师玉雷 ;
罗强 ;
董雄英 ;
钟雪梅 .
中国石油勘探, 2012, 17 (06) :23-27+5
[4]   廊固凹陷整体研究再认识及有利勘探方向 [J].
赵贤正 ;
张锐锋 ;
田建章 ;
曹兰柱 ;
王元杰 ;
芦丽菲 .
中国石油勘探, 2012, 17 (06) :10-15+22+5
[5]   高勘探程度区富油气凹陷二次勘探方法及应用 [J].
赵贤正 ;
王权 ;
金凤鸣 ;
范炳达 ;
王海潮 ;
朱洁琼 .
中国石油勘探, 2012, 17 (06) :1-10
[6]   廊固凹陷大柳泉鼻状构造带精细勘探与油气发现 [J].
田建章 ;
李先平 ;
李小冬 ;
张弟荣 ;
李清 ;
屈伟玉 .
中国石油勘探, 2012, 17 (06) :16-22+5
[7]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油藏类型及序列模式 [J].
刘鑫金 ;
宋国奇 ;
刘惠民 ;
徐兵 ;
田美荣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2, 19 (05) :20-23+112
[8]   饶阳凹陷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及其与油藏分布的关系 [J].
赵利杰 ;
蒋有录 ;
刘华 ;
范炳达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2, 19 (04) :1-4+111
[9]  
松辽盆地红岗阶地青山口组地层层序和沉积特征[J]. 陈晓东,卢双舫,张世广,刘忆彤,姚志强.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2 (03)
[10]   断面优势运移通道的有效性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J].
刘景东 ;
蒋有录 ;
马国梁 .
特种油气藏, 2011, 18 (03) :47-5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