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理论的研究进展及思考

被引:15
作者
张海玥 [1 ,2 ]
侯读杰 [1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
[2] 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
关键词
成藏理论; 研究阶段; 存在问题; 发展趋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盆地模拟、数值模拟、"三场"研究,含油气系统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源控论、带控论、相控论、"富生烃凹陷"和"满凹含油"理论,优势运移通道理论和幕式成藏理论几个方面对油气成藏理论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现在油气成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烃源岩研究不足;二是油气运移研究相对薄弱;三是与水文地质研究结合薄弱;四是"三场"研究薄弱。最后对未来油气成藏的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应以油气运移为中心,以沉积和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为基础,加强"三场"研究及与水文地质研究的结合,对油气藏的形成进行动态和静态的综合研究,探讨油气藏的主控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151 +15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9 条
[1]   油气运移过程中断层启闭性的量化表征参数评价 [J].
张立宽 ;
罗晓容 ;
宋国奇 ;
郝雪峰 ;
邱桂强 ;
宋成鹏 ;
雷裕红 ;
向立宏 ;
刘克奇 ;
解玉宝 .
石油学报, 2013, 34 (01) :92-100
[2]   优质烃源岩评价标准及其应用: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为例 [J].
卢双舫 ;
马延伶 ;
曹瑞成 ;
李吉君 ;
王伟明 ;
李会光 ;
陈方文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2, 37 (03) :535-544
[3]   断面优势运移通道的有效性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J].
刘景东 ;
蒋有录 ;
马国梁 .
特种油气藏, 2011, 18 (03) :47-50+137
[4]   根据构造脊和地球化学指标研究油气运移路径:以东濮凹陷濮卫地区为例 [J].
蒋有录 ;
刘景东 ;
李晓燕 ;
徐会永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1, 36 (03) :521-529
[5]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J].
徐波 ;
杜岳松 ;
杨志博 ;
贵健平 ;
张娟 .
特种油气藏, 2011, 18 (01) :1-6+135
[6]   陆相断陷盆地洼槽聚油理论及其应用——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和二连盆地为例 [J].
赵贤正 ;
金凤鸣 ;
王权 ;
韩春元 ;
康如坤 .
石油学报, 2011, 32 (01) :18-24
[7]   烃源条件对古潜山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以辽河断陷大民屯凹陷太古宇古潜山为例 [J].
李军生 ;
庞雄奇 ;
崔立叶 ;
吴佳乐 .
特种油气藏, 2010, 17 (06) :18-20+123
[8]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扶杨储层油气优势运移通道 [J].
姜福杰 ;
庞雄奇 ;
柳广弟 ;
姜振学 ;
姜文利 .
现代地质, 2010, 24 (06) :1112-1116+1125
[9]   基于系统分析方法的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研究 [J].
赵辉 ;
李阳 ;
高达 ;
曹琳 .
石油学报, 2010, 31 (04) :633-636
[10]   石油二次运移优势路径影响因素及形成动力学条件 [J].
侯平 ;
欧阳华 ;
王震 ;
张明军 ;
林雅平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 (01) :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