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新生代构造演化与锑金多金属成矿作用

被引:65
作者
戚学祥 [1 ]
李天福 [1 ]
孟祥金 [2 ]
于春林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 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局
关键词
特提斯喜马拉雅; 锑金多金属矿床; 藏南拆离系; 构造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66 [锑];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由近东西向展布的藏南拆离系主拆离带和洛扎、绒布—哲古两条断裂带及一系列倒转复式褶皱组成,是始喜马拉雅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发生大规模陆-陆碰撞,导致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盆地发生大规模缩短、沉积盖层以藏南拆离系为底界自北向南大规模逆冲推覆、褶皱,以及新喜马拉雅期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自北向南挤出导致藏南拆离系主拆离带和洛扎、哲古两条次级构造带上盘地层自南向北伸展的产物。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内的锑金多金属矿床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自北向南依次构成沙拉岗—查拉普锑金成矿带、错美—隆子锑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和拉康—错那银铅锌成矿带,其间分别以绒布—哲古和洛扎两个次级断裂带为界。矿体主要受褶皱翼部近东西向层间破碎带和近南北向构造带控制,成矿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型,成矿时代为新喜马拉雅期。成矿作用与新生代构造演化和新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在新喜马拉雅期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向南挤出过程中,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沿着始喜马拉雅期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带发生自南向北伸展,诱发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沿构造带侵位,并促使沿构造带下渗地下水循环对流。当这些循环的地下水与沿构造带上升的岩浆期后含矿热液混合时,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成矿物质沉淀形成沿褶皱翼部近东西向层间破碎带和近南北向构造带分布的似层状、脉状和透镜状锑金多金属矿床。
引用
收藏
页码:1638 / 164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 藏南沙拉岗锑矿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示踪及成矿物质来源
    戚学祥
    李天福
    于春林
    [J]. 现代地质, 2008, (02) : 162 - 172
  • [2] 藏南查拉普岩金矿床特征、发现及时代约束
    郑有业
    多吉
    马国桃
    陈静
    代芳华
    [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02) : 185 - 193
  • [3] 北喜马拉雅穹隆带雅拉香波穹隆的构造组成和运动学特征
    张进江
    郭磊
    张波
    [J]. 地质科学 , 2007, (01) : 16 - 30
  • [4] 藏南拆离系锑金成矿特征与成因模式
    杨竹森
    侯增谦
    高伟
    王海平
    李振清
    孟祥金
    曲晓明
    [J]. 地质学报, 2006, (09) : 1377 - 1391
  • [5] 新特提斯洋在侏罗纪晚期—白垩纪早期的一次重要的扩张事件:来自藏南浪卡子地区辉绿岩中锆石SHRIM PU-Pb测年的证据
    江思宏
    聂凤军
    胡朋
    刘妍
    [J]. 地质学报, 2006, (08) : 1130 - 1130
  • [6]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段哲古错含金(砷)细粒石英闪长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边千韬
    丁林
    [J]. 岩石学报, 2006, (04) : 977 - 988
  • [7] 印度/亚洲碰撞——南北向和东西向拆离构造与现代喜马拉雅造山机制再讨论
    许志琴
    杨经绥
    戚学祥
    崔军文
    李海兵
    陈方远
    [J]. 地质通报, 2006, (Z1) : 1 - 14
  • [8] 藏南多层位金锑含矿建造特征及其控矿因素制约
    付伟
    周永章
    杨志军
    聂凤军
    何俊国
    李文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5, (03) : 321 - 327
  • [9] 藏南地区金和锑矿床(点)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聂凤军
    胡朋
    江思宏
    李振清
    刘妍
    周永章
    [J]. 地质学报, 2005, (03) : 373 - 385
  • [10] 西藏江孜县沙拉岗锑矿床成矿与找矿模式的初步研究
    李金高
    王全海
    陈健坤
    姚鹏
    彭勇民
    [J].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2, (05) : 533 - 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