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耕地变化对区域碳平衡的影响

被引:21
作者
王渊刚 [1 ,2 ]
罗格平 [1 ]
赵树斌 [3 ]
韩其飞 [1 ,2 ]
李超凡 [1 ,2 ]
范彬彬 [1 ,2 ]
陈耀亮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平衡; Bookkeeping模型; 新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 [土地经济学]; X2 [社会与环境];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083001 ;
摘要
基于"Bookkeeping"模型,对1975-2005年期间新疆耕地变化对区域碳平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荒漠土地开垦和耕地转移是新疆耕地变化的两种主要方式,1975-2005年这两种耕地变化方式使新疆碳储量增加了20.6 Tg C,其中土地开垦使区域碳储量增加了51.8 Tg C,而耕地转移则向大气排放了31.2 Tg C。在1975-1985年期间,新疆耕地大规模转移,区域碳储量的变化趋势受耕地转移的影响较大;1985年后随新疆土地开垦规模的增加,碳储量变化趋势主要受土地开垦影响。30年间,新疆碳储量增加主要是由草地开垦为耕地引起,而耕地转移为草地是新疆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新疆地区进行合理的水土开发活动有利于区域碳固定,且长期的耕作管理活动会进一步增强耕地的碳汇功能。
引用
收藏
页码:110 / 12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31]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方法的中国1km土地覆盖分类制图 [J].
冉有华 ;
李新 ;
卢玲 .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 (02) :192-203
[32]   基于MODIS植被指数的西北农业灌溉区生物量估算 [J].
于嵘 ;
蔡博峰 ;
温庆可 ;
王长耀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10) :141-144+314
[33]   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 [J].
葛全胜 ;
戴君虎 ;
何凡能 ;
潘嫄 ;
王梦麦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2) :197-210
[34]   不同耕作条件下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及其相关性状的研究 [J].
孟凡德 ;
马林 ;
石书兵 ;
郭飞 ;
刘兴强 ;
朱军 ;
毛吉贤 ;
刘正兴 .
麦类作物学报, 2007, (04) :693-698
[35]   伊犁河谷春秋草场草地生态调查及其恢复对策 [J].
周斌 ;
乔木 ;
冯缨 .
生态学杂志, 2007, (04) :528-532
[36]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J].
陈广生 ;
田汉勤 .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02) :189-204
[37]   天山南麓山前平原柽柳灌丛地上生物量 [J].
赵振勇 ;
王让会 ;
张慧芝 ;
王雷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9) :1557-1562
[38]   新疆草地植被的地上生物量 [J].
安尼瓦尔·买买提 ;
杨元合 ;
郭兆迪 ;
方精云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4) :521-526
[39]   近50年新疆水土开发及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J].
钱亦兵 ;
樊自立 ;
雷加强 ;
吴兆宁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6, (03) :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