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期研究新进展

被引:34
作者
马安来 [1 ]
张水昌 [2 ]
张大江 [2 ]
金之钧 [1 ]
机构
[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成藏期; 流体包裹体; 储层沥青; 伊利石 K-Ar 测年;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 油藏地球化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传统的成藏期分析是从生、储、盖、运、聚、保等参数的配置,根据圈闭形成史、烃源岩生烃史及露点压力法作出的。但基于中国多数含油气盆地隶属叠合盆地的特性,具有多烃源层、多期油气生成、多期成藏,多期破坏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进并运用了流体历史分析方法。借助油藏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伊利石 K-Ar 测年、储层沥青和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确定成藏期的新方法,实现了由传统的定性(定期)研究到定量或半定量研究的转变,可以较准确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同时,鉴于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在成藏期研究工作中仍需要重视基础地质工作,传统方法(圈闭形成期、生烃史)是进行新技术应用的基础。地球化学技术方法与地质背景相结合,传统方法与新方法相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是今后油气成藏期研究的发展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271 / 27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J].
张有瑜 ;
罗修泉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2) :231-236
[2]   中国气田的成藏特征分析 [J].
王庭斌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02) :103-110
[3]   R反演的盆地热史恢复方法与相关问题 [J].
陈刚 ;
赵重远 ;
李丕龙 ;
任战利 ;
阎汉杰 ;
刘爱永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04) :343-347
[4]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研究烃类流体运聚成藏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J].
赵靖舟 .
地学前缘, 2001, (04) :373-378
[5]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与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期分析 [J].
赵靖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4) :53-56+12
[6]   塔里木库车坳陷含油、气储集岩连续抽提和油、气包裹体成分分析 [J].
潘长春 ;
傅家谟 ;
盛国英 .
科学通报, 2000, (S1) :2750-2757
[7]   珠三坳陷有机包裹体应用研究 [J].
周雯雯 ;
张伙兰 .
岩石学报, 2000, (04) :677-686
[8]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轮南2井油藏的注入史研究——来自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J].
周凤英 ;
张水昌 .
岩石学报, 2000, (04) :670-676
[9]   应用沥青反射率推算油气生成与运移的地质时间 [J].
肖贤明 ;
刘德汉 ;
傅家谟 ;
刘祖发 ;
申家贵 .
科学通报, 2000, (19) :2123-2127
[10]   台南凹陷构造演化与成藏规律 [J].
李志军 ;
李斌 ;
陈辉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1) :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