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

被引:26
作者
杨巍然 [1 ]
王杰 [1 ]
梁晓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亚洲; 开合构造; 构造旋回; 构造集群; 构造结合区; 构造格局; 构造运动程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根据中国学者的开合构造观点,分析了亚洲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提出"构造集群"、"构造运动程式"等一些新的认识。(1)亚洲划分为11个大地构造旋回并归纳为大陆基底形成、泛大陆和超大陆形成与发展以及现代板块构造与陆内演化三大阶段。(2)以23条俯冲带或碰撞带为骨干,划分了以西伯利亚陆块、古中华陆块、印度陆块和太平洋板块为核心的北亚、中亚、南亚和东亚4个构造集群,以及11个二级和86个三级构造单元。构造集群系指具有成生联系的陆块、大小不同的地块和各个时期造山带的聚合体;两个构造集群间存在一个构造结合区。(3)亚洲构造变形特点为:中亚构造集群基本呈东西向展布,分别受围绕西伯利亚陆块分布的向南突出的弧形构造和围绕印度陆块分布的主体向北北东突出的弧形构造(仅内弧出现了向南突出的喜马拉雅弧)的挤压,它们同时又被北北东向展布的东亚构造集群强烈改造,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表明古中华陆块在亚洲大地构造演化中起着"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4)亚洲大地构造时空演化与全球同步经历了哥伦比亚古陆、罗迪尼亚古陆和潘基亚古陆形成的3次重要造陆事件。在此过程中,中亚构造集群独具特色:哥伦比亚古陆1 850Ma形成,稍早于南亚构造集群(1 800 Ma)和北亚构造集群(1 800~1 600Ma);罗迪尼亚古陆830Ma形成,晚于南北两侧的900~1 000Ma;潘基亚古陆210Ma形成,也比全球普遍于250Ma形成的时间晚。印支运动的广泛发育和强烈影响是中亚构造集群乃至亚洲最显著的特征。(5)总结出背向俯冲对接式、单向运移拼贴式和原地开合手风琴式3种构造运动程式。背向俯冲对接式的动因是地幔对流(软流圈对流或地幔柱对流);单向运移拼贴式可能与地幔上升产生的地幔层流有关;原地开合手风琴式推测是深部地幔"热点"周期活动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7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75 条
[1]   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 [J].
张国伟 ;
郭安林 ;
董云鹏 ;
姚安平 .
地学前缘, 2011, 18 (03) :1-12
[2]   中国岩石圈的基本特征 [J].
李廷栋 .
地学前缘, 2010, 17 (03) :1-13
[3]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汝箕沟大岭-鼓鼓台玄武岩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J].
杨华 ;
付金华 ;
欧阳征健 ;
孙六一 ;
马占荣 .
地球学报, 2010, 31 (02) :229-236
[4]   对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讨论 [J].
葛肖虹 ;
马文璞 ;
刘俊来 ;
任收麦 ;
刘永江 ;
袁四化 ;
王敏沛 .
中国地质, 2009, 36 (05) :949-965
[5]   中国东部中生代软流圈上涌与构造-岩浆-矿集区 [J].
邢集善 ;
杨巍然 ;
邢作云 ;
刘建华 ;
邵建设 .
地学前缘, 2009, 16 (04) :225-239
[6]   中国大陆侏罗纪以来六大动力体系和资源预测 [J].
耿树方 ;
刘平 ;
王振洋 ;
剧远景 .
中国地质, 2009, 36 (03) :490-503+747
[7]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J].
潘桂棠 ;
肖庆辉 ;
陆松年 ;
邓晋福 ;
冯益民 ;
张克信 ;
张智勇 ;
王方国 ;
邢光福 ;
郝国杰 ;
冯艳芳 .
中国地质, 2009, 36 (01) :1-16+255+17
[8]   板内地震过程的三层次构造模式 [J].
杨巍然 ;
曾佐勋 ;
李德威 ;
邢集善 ;
王杰 ;
罗文行 .
地学前缘, 2009, 16 (01) :206-217
[9]   中国东部深部构造特征及其与矿集区关系 [J].
邢集善 ;
杨巍然 ;
邢作云 ;
刘建华 ;
赵斌 .
地学前缘, 2007, (03) :114-130
[10]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形成时代的初步研究 [J].
耿元生 ;
王新社 ;
沈其韩 ;
吴春明 .
中国地质, 2007, (02) :25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