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演进、突出问题及其反贫困突破路向

被引:19
作者
兰剑 [1 ]
慈勤英 [2 ]
机构
[1]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2]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 贫困形势; 社会救助; 反贫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2.1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学科分类号
120404 ;
摘要
面对贫困形势的新变化、经济社会的急剧转型,在中国社会救助制度进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基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历程,全面审视社会救助反贫困功能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经过40年的改革与建设,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已经从传统型救济向综合性救助体系过渡,目前正尝试构建更高水平的现代发展型救助体系;初步建立的综合性救助体系未能充分应对贫困形势的新变化,救助理念呈现消极救助取向,功能定位和制度建设设计还不完善,制度运行与管理效能还不高。要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制度的反贫困功能,应在制度和实践中更加注重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更加及时干预暂时性贫困问题,更加注重解决多维贫困问题,更加精细化解复杂化的致贫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3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福利”与“反福利依赖”——基于城市低保群体的失业与再就业行为分析 [J].
慈勤英 ;
兰剑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68 (04) :111-119
[3]   国外社会救助的经验借鉴 [J].
刘浩瀛 ;
魏莉 ;
刘玉安 .
中国财政, 2014, (21) :76-78
[4]   朝向更加积极的社会救助制度——论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方向 [J].
关信平 .
中国行政管理, 2014, (07) :16-20
[5]   倾向度匹配、救助依赖与瞄准机制——基于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效应的经验分析 [J].
王增文 ;
邓大松 .
公共管理学报, 2012, 9 (02) :83-88+126
[6]   城市低保的目标重构与制度创新 [J].
王磊 ;
李晓南 .
理论探索, 2011, (04) :91-94+98
[7]   完善我国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议题 [J].
关信平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 24 (05) :15-22
[8]   国外救助与就业激励政策及启示 [J].
邱莉莉 .
国外社会科学, 2010, (02) :20-25
[9]   德国“哈茨改革”及其绩效评估 [J].
杨伟国 ;
格哈德伊林 ;
陈立坤 .
欧洲研究, 2007, (03) :26-37+158
[10]  
中国社会保障30年[M]. 人民出版社 , 郑功成,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