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区晚新生代沉积物粒度特征和沉积地貌环境演变

被引:18
作者
战庆 [1 ]
王张华 [2 ]
王昕 [1 ]
李晓 [3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
[2]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关键词
粒度分析; 沉积地貌; 长江口; 晚新生代;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9.04.007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对长江河口区的三个晚新生代钻孔作了地层对比和粒度分析,据此探讨晚新生代长江河口的沉积地貌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SG6和J18A孔上新世厚层含砾砂质沉积物粒度特征,反映了洪积扇和冲积扇相沉积环境,沉积物搬运距离短;而SG13孔缺失上新世沉积,反映古地势较高,以剥蚀为主。因此上新世长江三角洲地区古地势高差较大,侵蚀区和沉积区共存。早更新世,本区继承了上新世的冲、洪积扇沉积环境,但SG6孔泥质沉积明显变厚,J18A孔此时则以厚层含砾砂沉积为主,SG13孔也开始接受泥质沉积,反映在构造沉降作用下,冲、洪积扇体向西、南部迁移,沉积盆地范围扩大。中更新世,沉积物普遍变细且以悬浮沉积为主,显示了曲流河或曲流河冲积平原的沉积环境。晚更新世初,本区又发育含砾砂层,特别是SG13孔出现厚层含砾砂,但是粒径显著小于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沉积物,反映本区再次发生显著构造沉积,河流地貌广泛发育。晚更新世中晚期和全新世沉积物以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为主,悬浮沉积占优,说明本区已演变为滨、浅海沉积环境。因此在构造沉降、剥蚀和沉积的共同作用下,本区的地貌演变经历了自上新世至中更新世和自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两次准平原化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674 / 68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沉积物磁性特征和磁性矿物及其指示意义 [J].
王张华 ;
张丹 ;
李晓 ;
陶士康 ;
解燕 .
中国地质, 2008, (04) :670-682
[2]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年代地层框架及两次海侵问题的初步探讨 [J].
王张华 ;
赵宝成 ;
陈静 ;
李晓 .
古地理学报, 2008, (01) :99-110
[3]   长江三角洲东西部晚新生代地层中的重矿物差异及其物源意义 [J].
陈静 ;
王哲 ;
王张华 ;
陈中原 .
第四纪研究, 2007, (05) :700-708
[4]   长江河口区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J].
韦桃源 ;
陈中原 ;
魏子新 ;
王张峤 ;
王张华 ;
殷鸿福 .
第四纪研究, 2006, (03) :397-405
[5]   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沉积物有机碳、总氮和碳酸盐组成及古环境意义 [J].
杨守业 ;
李从先 .
地球化学, 2006, (03) :249-256
[6]   长江口沉积物210Pb分布及沉积环境解释 [J].
段凌云 ;
王张华 ;
李茂田 ;
潘建明 ;
陈中原 ;
Yishiki Saito ;
Yutaka kanai .
沉积学报, 2005, (03) :514-522
[7]   长江口第四纪沉积物中构造与古气候耦合作用的探讨 [J].
王张峤 ;
陈中原 ;
魏子新 ;
王张华 ;
韦桃源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5, (14) :1503-1511
[8]   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地层独居石年龄谱与长江贯通时间研究 [J].
范代读 ;
李从先 ;
K.Yokoyama ;
周保春 ;
李保华 ;
王强 ;
杨守业 ;
邓兵 ;
吴国瑄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11) :1015-1022
[9]   上海地区断裂活动性与地震关系初析 [J].
章振铨 ;
刘昌森 ;
王锋 .
中国地震, 2004, (02) :25-33
[10]   江苏溧阳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地质因素剖析 [J].
胡连英 ;
徐学思 .
江苏地质, 2001, (01)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