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洞庭盆地赤山隆起与安乡凹陷升降运动的沉积记录

被引:22
作者
柏道远 [1 ,2 ]
李长安 [2 ]
周柯军 [1 ]
陈渡平 [1 ]
马铁球 [1 ]
王先辉 [1 ]
彭云益 [1 ]
李纲 [1 ]
机构
[1]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第四纪; 赤山隆起; 安乡凹陷; 抬升; 沉降; 动力机制;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10.04.004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P54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地表地质调查和钻井资料,对第四纪洞庭盆地南部赤山隆起及其西侧安乡凹陷的沉积和地貌特征进行研究,进而探讨二者的升降过程。赤山隆起为居于洞庭盆地南部的小型抬升断块,主要受东、西边界正断裂所控制,长约18 km,宽4~5 km。隆起内早更新世汨罗组和中更新世新开铺组、白沙井组组成多级阶地。安乡凹陷内充填200~300 m厚的河流和湖泊相沉积,自下而上依次为早更新世华田组、汨罗组,中更新世洞庭湖组,晚更新世坡头组,全新世湖积、冲积等。地貌与沉积特征表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赤山隆起总体表现出抬升期与稳定期交替的脉动式抬升,而安乡凹陷则表现出缓慢与快速沉降交替的幕式沉降特征;前者构造较稳定期和构造抬升期分别对应于后者缓慢沉降期和快速沉降期。中更新世晚期二者因区域构造反转而整体抬升并遭受剥蚀。晚更新世—全新世安乡凹陷在拗陷背景下接受沉积。上述第四纪早期赤山隆起脉动式抬升与安乡凹陷幕式沉降的对应关系,为洞庭盆地与周边隆起的盆—山耦合过程提供了约束,同时暗示盆地断陷活动可能与地幔上隆导致中地壳物质自凹陷向周边迁移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645 / 658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44 条
[1]   第四纪华容隆起构造活动、成因及动力机制 [J].
柏道远 ;
李长安 ;
王先辉 ;
周柯军 ;
马铁球 ;
彭云益 ;
李纲 ;
陈渡平 .
地质科学, 2010, 45 (02) :411-427
[2]   第四纪洞庭盆地澧县凹陷构造活动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探讨 [J].
柏道远 ;
李长安 ;
王先辉 ;
马铁球 ;
彭云益 .
地球学报, 2010, 31 (01) :43-55
[3]   环洞庭湖地区网纹红土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J].
毛龙江 ;
莫多闻 ;
杨兢红 ;
史辰羲 .
环境化学, 2008, (02) :222-225
[4]   中亚热带网纹红土的稀土元素特征与成因分析 [J].
叶玮 ;
杨立辉 ;
朱丽东 ;
李凤全 ;
王俊荆 .
地理科学, 2008, (01) :40-44
[5]   网纹红土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J].
朱丽东 ;
周尚哲 ;
叶玮 ;
李凤全 ;
王天阳 .
中国沙漠, 2007, (02) :194-200
[6]   成都平原红土堆积的磁性地层学及古环境记录 [J].
赵志中 ;
乔彦松 ;
王燕 ;
傅建利 ;
王书兵 ;
李朝柱 ;
姚海涛 ;
蒋复初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3) :370-377
[7]   沅江凹陷古近纪层序地层、沉积相特征及演化 [J].
戴传瑞 ;
张廷山 ;
郑华平 ;
梁兴 ;
叶舟 .
天然气工业, 2006, (11) :40-43+172
[8]   盆山耦合关系的讨论——以洞庭盆地与周边造山带为例 [J].
戴传瑞 ;
张廷山 ;
郑华平 ;
叶舟 ;
梁兴 ;
姜照勇 ;
黄世伟 ;
胡清雄 .
沉积学报, 2006, (05) :657-665
[9]   安徽宣城第四纪网纹红土的磁组构特征及其意义 [J].
朱宗敏 ;
杨文强 ;
林文姣 ;
刘育燕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 (04) :105-110
[10]   洞庭湖古湖滨砾石层的发现及意义 [J].
李长安 ;
张玉芬 ;
皮建高 ;
莫多闻 ;
张国良 .
第四纪研究, 2006, (03) :49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