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华容隆起构造活动、成因及动力机制

被引:17
作者
柏道远 [1 ,2 ]
李长安 [2 ]
王先辉 [1 ]
周柯军 [1 ]
马铁球 [1 ]
彭云益 [1 ]
李纲 [1 ]
陈渡平 [1 ]
机构
[1]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第四纪; 华容隆起; 构造升降; 隆起成因; 动力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第四纪华容隆起位于江汉—洞庭盆地中部。通过地表观察和第四系钻孔对华容隆起及周缘地貌、第四纪断裂和沉积进行调查,恢复华容隆起构造升降特征与过程,进而探讨华容隆起的成因及其构造活动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华容隆起与周缘凹陷一道沉降,同时前者受周边正断裂控制相对后者有抬升,中更新世晚期一道抬升,晚更新世—全新世构造稳定或弱沉降。第四纪期间华容隆起总体表现为明显的构造沉降。以上表明第四纪华容隆起主要由前第四纪盆—山地貌分异造成,其次与第四纪期间相对周缘凹陷抬升有关。上述地质特征以及区域第四纪地质资料,表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江汉—洞庭盆地为断陷盆地,中更新世晚期—全新世转变为坳陷盆地。就华容隆起第四纪构造活动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1)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江汉—洞庭盆地断陷沉降与地幔上隆背景下的深部物质迁出有关。2)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构造活动可能与深部物质蠕移运动的回返以及板块尺度的物质运动和挤压作用有关。3)江汉—洞庭盆地的整体性沉降导致盆地中部的华容隆起以沉降为主;华容隆起特殊的地壳物质结构可能导致深部物质更难向外迁移,使其相对周缘凹陷有抬升。
引用
收藏
页码:411 / 427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1]   第四纪洞庭盆地赤山隆起与安乡凹陷升降运动的沉积记录 [J].
柏道远 ;
李长安 ;
周柯军 ;
陈渡平 ;
马铁球 ;
王先辉 ;
彭云益 ;
李纲 .
沉积学报, 2010, 28 (04) :645-658
[2]   洞庭盆地两护村孔重矿物特征及其对第四纪构造活动与环境演变的响应 [J].
柏道远 ;
李长安 ;
陈渡平 ;
周柯军 ;
马铁球 ;
王先辉 ;
彭云益 ;
李纲 .
地质论评, 2010, 56 (02) :246-260
[3]   第四纪洞庭盆地澧县凹陷构造活动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探讨 [J].
柏道远 ;
李长安 ;
王先辉 ;
马铁球 ;
彭云益 .
地球学报, 2010, 31 (01) :43-55
[4]   第四纪洞庭盆地沅江凹陷东缘鹿角地区构造—沉积演化研究 [J].
柏道远 ;
周柯军 ;
马铁球 ;
王先辉 ;
彭云益 ;
李纲 ;
陈渡平 .
地质力学学报, 2009, 15 (04) :409-420
[5]   江汉平原区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及演化 [J].
李昌鸿 ;
刘新民 ;
付宜兴 ;
王有来 ;
郭战峰 .
地质科技情报, 2008, (02) :34-38
[6]   中扬子区构造特征及勘探方向建议 [J].
付宜兴 ;
张萍 ;
李志祥 ;
杨振武 ;
刘新民 ;
王韶华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7, (03) :308-314
[7]   中国陆地现今水平形变状况及其驱动机制 [J].
陈小斌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8) :1056-1064
[8]   盆山耦合关系的讨论——以洞庭盆地与周边造山带为例 [J].
戴传瑞 ;
张廷山 ;
郑华平 ;
叶舟 ;
梁兴 ;
姜照勇 ;
黄世伟 ;
胡清雄 .
沉积学报, 2006, (05) :657-665
[9]   江汉平原9.0ka B.P.以来的气候演化:来自江陵剖面沉积物记录 [J].
谢远云 ;
李长安 ;
王秋良 ;
殷鸿福 .
地理科学, 2006, (02) :2199-2204
[10]   近50年来江汉湖群水域演化定量研究 [J].
邓宏兵 ;
蔡述明 ;
杜耘 ;
薛怀平 ;
魏显虎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02) :24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