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洞庭盆地澧县凹陷构造活动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20
作者
柏道远 [1 ,2 ]
李长安 [2 ]
王先辉 [1 ]
马铁球 [1 ]
彭云益 [1 ]
机构
[1]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澧县凹陷; 断陷盆地; 拗陷盆地; 动力机制; 第四纪;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6 [新构造运动(新构造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第四纪澧县凹陷为洞庭盆地西北部的一个次级凹陷。通过地表观察和钻孔资料,对澧县凹陷及周缘第四纪沉积物和地貌及其反映的构造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进而探讨构造活动的动力机制。澧县凹陷呈由南、北西、北东边界正断裂所限的三角形。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边界正断裂强烈活动,凹陷区大幅沉降,充填了一套以砂砾层为主的沉积,其厚度自凹陷边缘向中央增加;正断裂下盘局部存在较大幅度沉降。与此同时,澧县凹陷南面、西面的外围地区产生构造抬升,形成由冲积层组成的多级基座阶地。中更新世晚期开始凹陷区及周缘地带整体抬升,凹陷区北部及凹陷南缘产生自西向东的掀斜,凹陷区北部形成小型褶皱构造。上述构造活动特征指示澧县凹陷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具断陷盆地性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具拗陷盆地性质。提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构造活动与地幔上隆有关:深部地幔上涌对地壳加热,使凹陷区中地壳韧塑性物质膨胀而向周边侧向迁移,尔后冷却收缩致上层地壳"塌陷"而产生整体性下拗沉降,并于下沉块体侧翼发育正断裂。此外,重力均衡机制可能也起到一定作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构造活动可能与深部物质蠕移运动的弹性回返以及板块尺度的物质运动和挤压作用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5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49 条
[1]   第四纪洞庭盆地赤山隆起与安乡凹陷升降运动的沉积记录 [J].
柏道远 ;
李长安 ;
周柯军 ;
陈渡平 ;
马铁球 ;
王先辉 ;
彭云益 ;
李纲 .
沉积学报, 2010, 28 (04) :645-658
[2]   第四纪洞庭盆地安乡凹陷及西缘构造-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化 [J].
柏道远 ;
李长安 ;
马铁球 ;
王先辉 ;
陈渡平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0, 32 (02) :120-129
[3]   第四纪江汉-洞庭盆地东部中段构造-沉积地貌类型划分及特征 [J].
柏道远 ;
李建清 ;
马铁球 ;
王先辉 ;
彭云益 ;
李纲 ;
周柯军 .
地理科学, 2010, 30 (02) :236-241
[4]   第四纪华容隆起构造活动、成因及动力机制 [J].
柏道远 ;
李长安 ;
王先辉 ;
周柯军 ;
马铁球 ;
彭云益 ;
李纲 ;
陈渡平 .
地质科学, 2010, 45 (02) :411-427
[5]   洞庭盆地两护村孔重矿物特征及其对第四纪构造活动与环境演变的响应 [J].
柏道远 ;
李长安 ;
陈渡平 ;
周柯军 ;
马铁球 ;
王先辉 ;
彭云益 ;
李纲 .
地质论评, 2010, 56 (02) :246-260
[6]   第四纪洞庭盆地沅江凹陷东缘鹿角地区构造—沉积演化研究 [J].
柏道远 ;
周柯军 ;
马铁球 ;
王先辉 ;
彭云益 ;
李纲 ;
陈渡平 .
地质力学学报, 2009, 15 (04) :409-420
[7]   江汉平原区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及演化 [J].
李昌鸿 ;
刘新民 ;
付宜兴 ;
王有来 ;
郭战峰 .
地质科技情报, 2008, (02) :34-38
[8]   中扬子区构造特征及勘探方向建议 [J].
付宜兴 ;
张萍 ;
李志祥 ;
杨振武 ;
刘新民 ;
王韶华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7, (03) :308-314
[9]   中国陆地现今水平形变状况及其驱动机制 [J].
陈小斌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8) :1056-1064
[10]   新民堡断裂新构造活动特征 [J].
陈柏林 ;
王春宇 ;
刘建民 ;
刘建生 ;
张永双 .
地球学报, 2006, (06) :515-524